本报记者 许伟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以焦作这座工业之城的转型之路为例,无论是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还是从传统产业到现代产业,一条清晰的脉络跃然而出:自主创新正成为焦作全面转型、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今年1~7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4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857件,增长45.8%,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45件,增长41.6%。
多年来,焦作为摆脱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衰,矢志不渝地主动选择产业转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焦作工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悄然提升,渐呈多途径转型平台,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为加快全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我市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组织实施了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等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
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研发机构131个,比上年增加了14个;企业办机构科技活动人员7831人,比上年增加了615人;科技研发机构经费支出17.9亿元,增长145.2%。
实践证明,这些研发中心源源不断地研制出的各类新产品、提供适用的新技术,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9.3亿元,增长22.7%;研发新产品项目843项,增长4.5%;实现新产品产值231.3亿元,增长21.2%;新产品销售收入211.2亿元,增长22.3%。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95件,增长38.3%;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55项,增长7.8%。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土生土长的传统化工企业,多年来紧紧咬定“探求氟在人类生活和工业应用中的无限可能”不放松,主持制定、修订了冰晶石、氢氟酸、氟化锂等40余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同时,多氟多还以氟化盐为基础进行转型升级,打破了六氟磷酸锂的国外垄断,成功布局动力锂电产业链,并向氟化工的最尖端——电子级氢氟酸进军,实现了一个传统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
其实,多氟多的华丽转身不仅佐证着传统产业的发展必须突破技术瓶颈,也说明没有科技创新,转型必将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市产品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价值较低,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无法赚取丰厚的利润。
故此,科技创新之于焦作工业而言,不仅是企业战胜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法宝,更决定着我市经济调整、转型升级的成败。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也只有通过战略转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然而,反观这一驱动转型的引擎,我市的科技创新本身亦有待“自我转型”,实现突破。
从企业R&D(研究与发展)活动覆盖面来说,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1家,有R&D活动的企业117家,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7%,有九成的规上工业企业没有R&D活动。
从企业规模看,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334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7.6%,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78家,占规上有R&D活动企业的66.7%;R&D经费支出17.9亿元,占总经费支出的91.7%。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877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2.4%,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只有39家,占全部有R&D活动企业的33.3%;R&D经费支出1.6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8.3%。由此可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对全市研发活动开展的贡献程度较低,作用不明显。
从R&D经费投入情况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9.5亿元,增长了29.5%。虽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有了很大的增长,但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据悉,R&D经费支出和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R&D强度通常以企业R&D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来衡量。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R&D强度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2%左右的企业仅能勉强维持,只有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竞争力。
数据分析显示,2013年,全市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仅为0.48%。从总体上看,全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低水平的R&D投入强度,导致全市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当下,任何一个科技创新,无论是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必须有大量的科技研发资金作为支撑。从R&D投入资金来源来看,2013年,全市企业R&D资金投入19.1亿元,增长29.9%,占全部R&D资金投入的97.8%。据悉,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多年超过97%,企业投入已是R&D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
坦率地说,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在企业。企业的优势是对市场的敏感度;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则是研发能力强,而市场敏感度较低。因此,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与紧密结合,将有助于解决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难题。因此,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激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专家建议,我市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培植企业的科技战略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并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开展多渠道创新融资体系;加强创新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环境;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能力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除此之外,创新驱动还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力度。同时,创新驱动关键还在于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营造一个包括政府服务生态、法制生态、市场生态、技术生态、知识生态、交流生态等在内的、系统化、持续化、充满生命力的创新环境。
在一些发达地区,诸如社会团体、非科研机构属性事业单位、从事纯科技服务企业、代办非企业单位等非政府下属科研机构被统称为新型R&D活动单位,其正以较快的步伐向前迈进,迸发出很强的创新活力。其中的研发导向型科研机构,可实现创业、创新、创富的有机统一,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兴力量。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的交叉融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必将不断加快,这些也已逐步成为制造业的“心脏”和“大脑”,并将为高端制造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支撑,从而实现研发设计由企业内集中控制向企业外分散控制的转变。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焦作经济发展的基因。特别是在我市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进程中,焦作企业也必将更加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