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时指出,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撑。如此论断对应的语境是,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增加,已成为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按照中医理论,血液要在人体血管里流动,必须靠气来推动才行。其实,如此气血理论,至于金融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众所周知,如果仅靠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社会资本、信贷和各种中介服务等金融要素进来,技术和劳动力只能是静态的资源,无法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
那么,在这一金融“气血论”中,何以为血,又何以为气呢?其实并不难理解。这里的“血”就是资金,这里的“气”就是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秩序。如此,“新三板”扩容对广大有着融资需求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柜台交易市场(OTC)在内的“金字塔”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新三板”无疑将为那些达不到公开资本市场上市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并领衔夯实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据测算,未来5年,将有7000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但笔者以为,如果仅靠上市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问题,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毕竟企业只有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才能上市,而企业创业初期无疑更需要帮助。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使命不仅落在央企、国有企业身上,同样也落在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肩上,激活经济潜力,也离不开释放中小企业的活力。
故此,我们需要搭建起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来实现社会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结合,并通过这套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各要素优化配置,实现经济体内部通畅。比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较为零碎的特点,可以创新采用“打捆”的方式和银行对接,通过优惠担保、还贷周转基金、为轻资产企业协调等方式,为企业获取贷款,并接受知识产权质押、浮动股权质押等创新反担保形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