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自河南省安阳市丰乐镇穿漳河进入河北省邯郸市,沿京广铁路西侧北行,经磁县、马头工业城、邯山区、复兴区、邯郸县、永年县,于永年县邓上村北出境进入邢台,线路全长80公里。
邯郸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一分之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人均水资源量1750立方米为缺水警戒线,人均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线,该市缺水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就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邯郸段的最北端,却有一个被人们称为“冀南明珠”的内陆淡水型湿地——永年洼淀。
更为吸引我们的是坐落于洼淀中央的广府古城,与“太极拳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有着极深的渊源,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所在地。7月15日,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团”一行走进广府古城,探寻其开发推广太极文化产业的做法,以资借鉴。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从焦作温县陈家沟到邯郸永年广府古城,相距300公里。近200年来,因为太极拳的渊源而紧密相连。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而广府古城则是曾先后赴温县学拳,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出生、成长地。
7月15日,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团来到坐落在碧波荡漾的永年洼淀之中的广府古城,探访太极文化在这里的传承与发展。
古城、水城、太极城
不来到广府古城,真的很难想象在中国北方还能有这样的一个所在。
在邯郸市东北约20公里,有一个被认为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永年洼淀。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淀,陆面平均海拔41米,长年积水,处于湿地状态,被誉为“北国小江南”。
在洼淀中央,坐落着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广府古城。广府古城,亦称永年城,原为永年县县城,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现存的永年古城,墙高10米,厚8米,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
水圆城方、万亩苇塘,广府古城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为了更好保护古镇、展现广府古城的原貌,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北方鱼米之乡的风韵,永年县政府已经着手将古镇恢复成当年的水城,并且筹措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先前损坏的城楼、角楼等建筑进行了复原,同时修葺了墙体及护城河。
然而,广府古城闻名于世,绝不仅仅因为它稻引千畦、荷香十里,也不仅仅因为它的九里十三步,四门四城楼,更多的是因为它与太极拳的渊源。
太极源流传美谈
在广府古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仍保存完好,而对杨式、武式太极拳与温县太极拳的源流,亦传为美谈。
站在杨露禅故居门口时,洁净的石阶、宽大的影壁、飞扬的屋檐、圆形的拱门……仿佛走进那黑色的大门内,院墙上就能映现出当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偷拳学艺的影像。
《永年县志》记载:杨福魁,自禄禅(又字露禅),河北永年县广府镇南关人,生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逝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享年七十三岁。
据传说,清嘉庆、道光年间,永年广府南关贫民杨露禅三下温县陈家沟,装乞丐、当仆人终于感动太极拳传人陈长兴,被收为弟子,并得其真传。
杨露禅用功练拳,常常深夜苦练,有传说称他当年因为练拳劳累而在长凳上打盹休息,因为长凳窄,一不小心便摔下来。每次摔醒后他都立刻继续习练起来。就这样过了七年,终于学有所成,于是拜别恩师,离开陈家沟返回家乡永年。
在武禹襄故居,记者还在一面旅游介绍匾牌上看到了有关武禹襄曾到温县赵堡学拳的介绍。
仿佛只有水的滋养,才能孕育出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正如河洛汇流,形成了一个巨大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而促成了处于河洛汇流处的温县诞生了太极拳。在这个北方的江南式古城里,也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当地自1991年以来开始举办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演太极
如今,太极拳已成为一种集武术、健身、文化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文体项目,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独特魅力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普及和传播。
在广府古城,因有令人神往的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故居,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太极拳练习者前来凭吊瞻仰,感受神韵。近年来,永年多渠道繁荣和发展太极拳事业,积极挖掘和充实太极文化内涵,对杨露禅、武禹襄故居等进行修葺,建设了太极广场、太极文化碑苑和傅钟文纪念祠等一批太极文化设施。
在杨露禅故居,记者看到悬挂着一面“杨露禅太极拳学院”的牌子。据介绍,该学院成立已有十一个年头,每日清晨都会有学员来此进行晨练。
2010年9月,邯郸学院成立了“邯郸太极文化学院”,积极开展太极文化教学、研究、传承和推广交流,实现了永年太极拳由民间传承向高校传承的历史性转折。
与此同时,该学院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传播方式,打造邯郸太极文化品牌,推动太极文化走向世界。2011年5月8日,该校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订《弘扬太极文化外宣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向海外宣传邯郸学院及邯郸市的太极文化建设工作;与国家孔子学院战略融合,向8个国家派遣60名太极拳教师和志愿者;建立了太极文化国际培训基地,近三年有300多名海外太极拳爱好者参加该校太极拳夏(冬)令营接受太极文化培训。
每天清晨,起早锻炼的人都会在城墙上沐浴着第一缕阳光,拥抱新一天的生活。太极拳这种在河南焦作一个小村落里诞生的家传武学,在这里被发扬光大。无论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是七八十岁的老者,都用着同样的节奏,打着整齐划一的招式,一板一眼,全神贯注。
广府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尤以正南门和正东门最为繁华。驱车入古城正南门,蜿蜒的小路连接着这里的几千户人家。老式的红门,寻常的巷陌,修新如旧的街边小店,晨风吹起酒旗飘飘。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品的味道,炸鸡、烧饼、油炸糕……
如今,走在广府古城的城里城外,随处可见其以太极拳为中心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和建设工地。当地为更好传承发展太极文化,尽最大可能整合资源,努力把广府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延伸阅读
太极文化产业路在何方
走进广府古城,探访太极拳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借鉴其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的有益尝试和经验。然而在抽丝剥茧式的采访剖析后,仿佛又陷入了一个“怪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种载体,但当这种文化试图寻求一种适合自身传承的产业路径时,却总也跳不出举办年会、拳术推广、旅游开发等传统模式,守着一个文化大资源,却难成一个大产业。
那么,太极文化产业,究竟路在何方?7月29日,记者带着踏访中的所见、所感,采访了河南理工大学武术博士、太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申国卿,听他解读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申国卿,国家一级武术裁判。1994年以中南六省第一名考取武汉体院武术专业,1999年以专业最高分考取武汉体院武术研究生,2000年发起建立嵩山少林寺武功团武汉基地,2005年以全国第一名考取全国唯一的上海体院武术博士,2009年2月调入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目前已发表重要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及省、厅级课题研究及教材多项。特别是到焦作5年多来,一直为太极拳及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而努力奔走。
“要发展太极文化产业,首先要重新定义太极拳。”申国卿认为,目前太极拳为全球所接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太极拳与一般的体育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太极”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只有充分拓展了太极拳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更好实现其产业的发展。”申国卿说。
申国卿认为,太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遇上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潮流,借以太极拳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太极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性,甚至可以成为目前孔子学院的一个有益补充,也理应成为面向国际传播的旗手,起到引领作用。
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也对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高校要服务地方的发展,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端人才。”申国卿调入河南理工大学后,不仅一手创立了太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而且,由他倡导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他正依托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进行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会衍生出不同的拳种。”申国卿认为,从太极拳到太极文化,前者是后者的载体,而太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需要以产业为载体,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所以太极文化产业要融入焦作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太极文化的传承最终要体现到产业的发展上。”申国卿如是说。
申国卿说,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创新意识,而不仅仅是举办年会、卖套服装;要有全新的传播理念,与信息技术充分嫁接,与时代发展特色结合起来。说及创新,载体有三:一是技术载体,就是太极拳术的推广传播。太极拳源自民间,但其作为特色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来传承,亟需与现代高等教育相对接,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平台。二是理论载体,需要一本专业高端的太极杂志,作专门的渠道推广;三是产业载体,需要打造一个太极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发更多富含太极文化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记者手记
太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发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已衍生出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流派,且群众基础广泛,可以说发扬太极文化,正当其时。
探访广府古城太极文化,能感受到一种融合的力量。如今,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太极拳的传承不仅仅要依靠政府,更要依靠太极拳人才。但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产业的支撑,而产业放在市场中,就需要努力开辟国内外太极拳培训市场、开发更多的太极相关产品、打造太极文化品牌旅游、推出太极文化的精品力作。
毕竟,对市场资源的整合,也体现了太极文化中的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