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8时10分许,王海利第一个来到市东方红广场爱心献血屋,他和护士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由于时间相隔16年,而且当时各个血站的信息库没有实现联网,所以暂时查不到您上次的献血记录。”负责信息录入的护士向王海利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王海利家住武陟县小董乡卧牛庄村,现在在焦作打工。1998年,王海利在武陟县宁郭镇粮管所工作,那年粮管所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无偿献血,以个人自愿为前提。“我那时也没想别的,觉得献血可以帮助到别人,就参加了。我自己能力有限,不能为社会、为他人作更多的贡献,所以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现在电脑上查不到我上次献血的记录,不过没关系,我还保存有当年的献血证。”王海利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次无偿献血。
16年后,王海利为了参加无偿献血起了个大早。“我6时就起床了,昨天9时看到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很多。我今天还有点事情要办,怕献血后时间不够,所以比平时早起了一会儿。”王海利对记者说起了时隔16年早起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当年献血后不久我就下岗了,后来忙工作、忙生活就把无偿献血这事给忘了。前阵子有个亲戚第三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听说了他的事后,我想起了无偿献血。大约半个月前,我就有了无偿献血的想法,今天起早专门来参加无偿献血。”
王海利认为献血利人利己,所以在他自己参加无偿献血的同时,他还鼓励身边的人参加无偿献血。
本报记者 杨丽娜
实习生 魏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