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新忠
二十多年如一日,他扎根基层法庭,审理各类民事案3000余件,先后获评温县优秀青年、温县十大杰出青年、“十佳执法标兵”。在多年的审判工作中,他用真情、真心对待每位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认真倾听百姓诉求,先后六次荣获市法院系统模范法官荣誉称号,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并获评全省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省人民法庭优秀法官、全省法院十大调解能手、全省十佳法官、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温县人民法院北冷法庭副庭长王卫东。
身材敦实、形象质朴、热情开朗是记者见到王卫东时的第一印象。“咱其实没啥可说的,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自己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说起自己工作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王卫东打开了话匣。
1990年,王卫东从郑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温县董庄镇司法所,成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干劲的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很快在工作中站稳了脚跟。但经过不断丰富的工作经历,王卫东发现了一个问题,经过自己审结的案件,经常会出现案结事不了的情况。虽然案件通过了法律审判,但有些当事人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现象,有的甚至会使当事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产生其他的纠纷。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参加工作时,给黄庄镇紫杨门村审理的一起邻里债务纠纷案。”王卫东毫不讳言曾经的“丢人”经历,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简单的工作方式,判决后虽然当事双方清算了债务,可原本关系不错的两家成了仇人,甚至为了其他纠纷又打了几年的官司。
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王卫东开始思考如何转变工作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向前辈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不断地找差距、学经验、改方法,认真倾听、利用有利条件、查找矛盾根源成了王卫东审案、调解的不二法门。北冷乡杜庄村杜某的妻子因车祸高位截瘫。几次接触,木讷的杜某都没有提太多的意见和要求。但王卫东却从这位农民汉子的叹息声中,听到了无奈与绝望。如何打开杜某心扉,让其走出自闭与绝望,避免极端事件发生,王卫东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前往杜某家中,与其拉家常沟通,并尽其微薄之力帮助杜某。一次适逢村电工到他家收取130元浇地款,王卫东当即掏出钱给了电工。真情所至,杜某终于打消了要把他妻子拉到被告家中闹事的极端想法。案件调解后,王卫东又将杜某家的情况向当地乡政府作了汇报,为杜某和他的妻子办理了农村低保。
王卫东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最了解、最理解农民。在农村,每一个走进法庭的当事人,都是遇到了自身不能解决的纠纷和难题,迫于无奈才打官司。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和理解。这就需要法官学会耐心倾听与沟通,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与互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学无止境,合理的工作方法加上丰富的知识涉猎,为王卫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一次审理当事双方因买卖种猪出现纠纷的案件时,王卫东为了搞清楚案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为认定案件事实提供有力依据,他从书店买回了四本种猪专业知识书籍,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学习,终于凭借过硬的种猪知识依据,对当事双方进行了成功调解。果树栽培、养殖、心理学、机动车专业技术……说起自己学习过的各类专业内容,王卫东说得头头是道。
“多年来,虽然王卫东没有办理过惊天动地的大案,却凭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扎根基层,真正做到了心系群众、热心为民。他提议创设的便民小黑板,拉近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做到了‘让当事人把话说完’,促进了我们法院真正司法为民。”温县人民法院院长朱战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