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7日,全省农村幸福院建设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在武陟县召开。该县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了以慈善幸福院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农村养老新模式的举措。今日本报刊登其成功经验,以资学习借鉴。
近年来,武陟县把慈善工作导入农村养老事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化农村养老事业,形成了“政府+慈善+村级+个人”的四级联动新兴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批农村慈善幸福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该县已建成慈善幸福院78所,入住老人2200余人,切实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解除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围绕主题,依托优势,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近年来,该县立足基层乡村,积极探索慈善和养老新模式,将慈善养老网络链条逐步向下延伸,先后在347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慈善工作站,积极开展助学、助老、助医、赈灾、济困等救助项目,逐步形成了“政府保障+慈善救助”的“武陟模式”。2012年和2013年,该县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慈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为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向纵深发展,该县结合实际,依托村级慈善工作站,将慈善元素引入幸福院建设,决定在全县农村建立慈善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为有效实施这项创造性的民生慈善工程,该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慈善幸福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武陟县农村慈善幸福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武陟县农村慈善幸福院管理办法》。
拓宽渠道,立体保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慈善幸福院建设资金筹措方面,该县本着“村级主办,政府扶持,慈善帮扶,群众参与”的原则,以村集体经济投入为主,整合各类上级投向农村的资金,实现共享;以慈善工作站为依托,动员企业捐建、农村在外经商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参与建设;搞好村民自愿捐助,动员各有关部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对所包村(居)帮扶建设,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资助。
在慈善幸福院运营资金保障方面,该县采取“村里自筹、慈善捐赠、政策资助、子女缴纳”的办法进行筹集。村级投入方面,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划拨资金补贴;慈善助力方面,充分发挥村级慈善工作站的职能,鼓励和引导企业、公益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捐款资助,并广泛吸纳本村致富人士、爱心人士馈赠,动员群众捐献;土地养院方面,将村集体土地划拨一定面积归幸福院,其收益用于幸福院的运营补贴,使幸福院真正实现“土地养院”的长效运营保障机制;子女缴纳方面,入院老人子女尽赡养义务,按时缴纳养老费用。此外,有条件的村,则由爱心企业志愿全额负担运营费用。
科学规划,因村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该县坚持源于实际、贴近实际、符合实际的原则,在全面调查摸底、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依据村情、集体经济收入状况和老年人口数量等情况,分别制订慈善幸福院建设规划,因村制宜推进慈善幸福院建设。
该县按照“低成本、高质量”的思路,综合开发各村的房舍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立足改扩建,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旧大队部、医院、学校、企业、农家庭院、农村祠堂等设施改造用于农村慈善幸福院场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灵活规划慈善幸福院建设规模,确保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同等待遇。
以人为本,突出慈善,实现优质服务零利润。该县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慈善,低偿服务,零利经营”的理念,突出慈善幸福院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赢利性。一是日常管理与老人互助相结合。按照自愿入住原则,吸收本村内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独居、空巢、五保、优抚、特困老人入住,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统一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二是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各界服务相结合。每个慈善幸福院除配备1名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外,还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工服务队,定期到幸福院开展帮扶活动,将慈善幸福院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载体,并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志愿者服务队到幸福院为老人开展义诊、理发、文艺表演等活动。目前,该县慈善幸福院共吸纳志愿者1830名,开展义诊93次,文艺小分队入院演出142场次,为老人提供各项护理230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7起。三是开展“孝道·慈善文化大讲台”深入乡村活动。适时邀请讲师在幸福院为群众讲述中国孝道·慈善文化及孝亲敬老先进事迹,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鼓励广大群众尊老、敬老、做慈善。四是个人缴纳费用、集体补助与慈善资助相结合。慈善幸福院突出以慈善为宗旨,入院老人每月只需缴纳100元,即可享受院内各项服务,其余资金均来自村委会和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真正突出慈善的公益性。
慈善养老的“武陟模式”,破解了农村社会化养老难题,既保留了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又实现了公共服务的有效覆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冯振乾 杨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