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学生报到开学第一天。时隔5年,记者再次来到位于我市深山区的修武县西村乡西岭后完全小学采访。
推开虚掩的学校大门,迫不及待地寻找着熟悉的面孔。“王张成老师、刘复军老师,真没想到你们还在坚守!”高兴地握着二位老师布满老茧的双手,记者很是激动。
2009年冬天,记者曾慕名来到西岭后完全小学采访过。该小学群山怀抱,两层教学楼在村里很是醒目,当时有6个年级110名学生和6名教师,一个年级一个班,每位教师包一个班。
2009年12月22日,本报用半个版的篇幅在《视角》栏目以《大山里的“孩子王”》为题刊登了该校教师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和中国广播电视网也先后报道了这个群体的先进事迹。之后,西岭后完全小学群体荣膺“2010年感动修武十大人物”光荣称号。
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几位教师都是多面手,既要教语文、数学、英语,又要教社会、美术、音乐、自然科学,还得兼顾体育等课程,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老师们在偏僻的山区教书没有更多的嗜好和要求,只是默默耕耘,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今年59岁的王张成老师,患有眼底疾患,每次为学生批改作业手里都拿着一个放大镜,额头几乎贴到了作业本上,很是吃力。
即将年满60岁的刘复军老师很受学生尊敬和爱戴,腿有残疾、家住我市山阳区墙南村的他,每天艰难地往返30多公里上班,风雨无阻,儿子结婚办喜事时他也只请了一天假。
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学校,带给记者最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采访中,记者没有听到一句豪言壮语,感受到的依然是他们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
一晃5年过去了,学生换了几茬,可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师们那种一切为了孩子的奉献精神一点儿都没有变,唯一变化的是这里学生数量骤减。5年前学校教育所覆盖的西大掌村、东交口村和西交口村,来上学的还有100多名学生,现在只剩下一、二年级的12名学生。
“虽然只有12名学生,教学条件也很艰苦,但每天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辛勤耕耘的老师,很是欣慰。”现任学校负责人杨金成老师说。
再过两个月刘复军老师就要退休了。明年,杨金成老师、王张成老师也要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可这个学校优良传统的接力棒不能丢,年轻的马辉、崔亚丽老师来了,赵伟平、程杏盘夫妻俩也来了……他们接力的不仅仅是对山区教育的坚守,更多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