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行各业进驻微信,微信公众账号成为各种声音的新战场。据悉,微信公号总数已超过580万个。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376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受访者没有关注微信公号;在订阅者中,33.3%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阅读微信公号推送的内容,45.0%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读。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90后所占比例为27.8%,80后所占比例为51.2%,70后所占比例为12.3%,60后及以上所占比例为8.7%。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微信公号和阅读量比较高的单篇文章,都是生活、情感、娱乐类,这与互联网特性是一脉相连的,依然穿着娱乐的外衣。移动互联网时代,仅靠一个标题就获得几十万上百万点击量的情况依然存在。
那么,动辄订阅了5个以上公众号的微信用户,每天会阅读推送内容吗?
调查发现,45.0%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读微信公号推送的内容,33.3%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阅读,17.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阅读,选择每篇都读的比例仅为4.6%。
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匡文波认为,新媒体领域往往是渠道为王。公众也需要一个功能集成的平台,比如,一打开微信就能看到最新、最快、最全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不是很精彩,但大用户量仍然能转化为大点击量。
看了之后,你会相信推送内容的观点吗?
调查中,46.8%的受访者部分相信微信公号推送文章中的内容和观点,12.0%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文章中的内容属于个人观点容易片面,17.8%的受访者完全不相信,仅有5.2%的受访者完全相信。
中国传媒大学研三学生易红发比较关注互联网领域的最新动态,由于微信公号诞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有价值的比较多,对行业的观察也更加细致和务实。对于这些内容,易红发有一个自己的筛选思路——与现实情况是否吻合、分析是否和逻辑。客观地讲,有些人以为逻辑常识能胜过专业,而妄评时事,所述观点都十分浅薄。
詹新惠认为,有些微信公号观点类的内容比较多,这能使大家看到多元化的观点。事实上,微信是对订阅者整体思想水平的一个考验。作为一个个体阅读者,要有非常强的甄别能力,转发的时候更要慎重,因为后面会带来一连串的影响。同时,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比如关于历史问题的评论,对于其中的史实史料,可以作一些查询,考证一下他的观点是否属实。长期阅读微信公号文章,好的结果是会提高阅读者的思辨能力,不好的结果就是会被拖入一个阅读怪圈,永远跟着别人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信息饱和导致的。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