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顺手从书架上拿一本书来读,竟看到《和氏之璧》一文。初读《和氏之璧》,应该是远在四十年前了,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初中。故事中的卞和,因忠心献玉却被砍掉双脚,其悲惨遭遇令年幼胆小的我毛骨悚然,心里久久不能平息,当时便下定决心永远不做卞和。
待我稍长,进入中学乃至大学,一想起被砍掉了双脚的卞和,仍不寒而栗,认为卞和为了献玉受此之罪实在是不值得,卞和有点太“傻”了。
如今,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经历了诸多的风霜雨雪,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以算是大彻大悟了,胆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了起来,自感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儿。静下心再读此文,不由得对卞和增添了几分赞许,而且不觉中产生了要“学卞和、做卞和”的念头。卞和献玉,当然有其效忠皇帝、期盼获得奖赏的狭隘性,然而就其做事很“较真儿”、百折不挠的精神,也着实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也无论职位高低,更无所谓财富多少,如果能在工作中如此“较真儿”,困难面前不屈服、百折面前不气馁,纵然是遭到如卞和被砍掉双脚的结局,恐怕其精神也会令后人传颂,其有限的一生也应该是光明磊落的。
然而,读着读着,我心中又平添了莫名的气愤。卞和抱着玉璞来到宫中,“献之厉王”,厉王命“玉人相之”,玉人却硬把玉璞说成“石也”,结果被“刖其左足”;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也命“玉人相之”,可玉人仍说是“石也”,结果卞和又被“刖其右足”。如果说两朝之君都不识玉璞,倒也情有可原,然两朝的“玉人”,身为专业技术人员,为什么偏偏都说是“石也”?其中缘由文中未作交代。但君王依靠诸如“玉人”等专业人士作决策、出圣旨、颁诏书,而这些人却欺下瞒上,使君王蒙在鼓里,做出遗恨千古之事,其原因就是坏在了君王之左右干了一些黑白颠倒的事情。
我由此联想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身边也都有一些秘书或助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囊团,也可以称作是领导的左膀右臂。当然,现在领导身边的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封建帝王身边的人相提并论。封建帝王身边的一些人,为了一己之利,尔虞我诈,迫害忠良。而现实生活中,领导之左右,多是给领导作决策的参谋、订方案的助手。这些人都是经过培养教育多年的好干部,多数都是任劳任怨谋正业,脚踏实地务实事,恪尽职责求实效,服务群众有正气。然而,我们也不否认,有个别领导身边的人怀有自私之心,出于某种个人的利益,有时会昧着良心干出一些黑白颠倒的事情,使领导决策失误、方案失准、用人失当。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一是要强化领导身边人的群众意识和宗旨意识,教育他们增强大公无私的观念,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的培养、考察、使用、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都要坚持弘扬正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三是作为领导干部,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并经常教育自己身边的人加强思想改造,引导他们对工作坚持标准,敢于较真儿,真正做一个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