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沙河市侯庄村西进入邢台,继而穿越邢台市的7条主要行洪河道,自南向北,依次在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小马河、李阳河修建倒虹吸,在泜河、午河则修建渡槽,并于临城县西渎村东出境,全长93.3公里。
据悉,邢台市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市之一。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人均、亩均分别是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每年实际开采量为19.5亿立方米,年平均超采4.9亿立方米。长期以来,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邢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邢台市年均分配可用水量达3.3亿立方米,这对于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
本报特派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吕丹阳/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耀东
见习记者 李政阳/图
7月16日10时50分,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团一行到达河北省邢台市。
驱车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段一路前行,但见一座座横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岸的桥梁,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位于七里河玉带桥北侧的百泉大道景观桥,是邢台市区南端的第一座景观桥。记者在南外环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相交处,看到双塔双索面斜拉景观桥,造型别致,清新大气。
不仅于此,像伸展的幼芽,似朝阳的凤凰,若起飞的海鸟……让人很难想象,这些诗意的字眼,竟是对横跨在邢台市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上景观桥的形象描述。
据介绍,从沙河到临城,93.3公里的南水北调邢台段输水主干线上,101座桥梁横跨其间,平均每1000米左右就有一座桥梁连接起渠道两岸。
历史上的邢台是北方著名的泉城。然而,由于长期超采,地下已形成大面积的宁(宁晋)柏(柏乡)隆(隆尧)浅层漏斗区和南(南宫)巨(巨鹿)威(威县)深层漏斗区。长期以来,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邢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根据有关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年均分配邢台市可用水量达3.3亿立方米,市区占1.58亿立方米。这将极大优化邢台市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由此而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这一渠江水,无疑为邢襄大地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此,南水北调总干渠邢台段共设6个分水口门(由南向北依次是赞善、邓家庄、南大郭、刘家庄、北盘石、黑沙村),供水范围为邢台市所有县城及重点城镇和工业区。其中,赞善分水口门供沙河市、沙河电厂、南和、任县、平乡、巨鹿、广宗、威县、南宫、新河、清河、临西等县城;邓家庄分水口门供邢台发电厂;南大郭分水口门供邢台市区(含邢台县直)、东汪工业区;刘家庄分水口门供内丘县城;北盘石分水口门供临城县城;黑沙村分水口门供宁晋、柏乡、隆尧的县城和华龙工业区。
从赞善分水口门至威县县城还将新开挖一条长82公里的输水分干渠——赞善干渠,设计流量为10立方米/秒。该工程完工后,邢台市将形成“两总三纵四横”的供水格局。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就意味着将给渠道两侧的交通带来不便,于是跨渠桥梁建设也就成为南水北调举足轻重的工程之一。
其实,“百泉之城”邢台曾经“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水资源十分丰富,许多造型优美的桥梁点缀其间,如南和澧水桥、百泉大石桥、北张村明代石桥、先予桥、七里河御路桥、良舍如意桥等。但是随着水资源日趋减少,桥梁也消失了。
南水北调跨渠桥梁建设提供了契机,一座座美丽的桥梁再现邢台市。为了给经济发展预留空间,邢台市按照“一桥一景”设想精心规划设计建设这101座桥梁,意图使之成为邢台市区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最初设计,邢台市拟在市区边上建设一座跨渠桥,但是为了发展的需要,邢台市更改方案,把桥修在大沙河上,并通过对大沙河中原有河心岛的整治,把它打造成邢台市最为重要的开发区之一。如今,跨越大沙河,穿越河心岛的跨渠桥已成为一处独特景观,对将来的开发区发展无疑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此外,为了使桥梁宽度与城市道路宽度严格统一,邢台市专门追加1.5亿元重点对百泉大道桥、中兴大街桥、团结大街桥、泉北大街桥、邢州大道桥、邢昔线桥进行景观设计及建设,使桥梁宽度从12米增至26米至42米,实现了与主干道的全面对接。
自6月5日开始,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段开始进行充水试验。如今,有不少市民或驾车、或步行、或骑游,来到渠旁林荫道,来到跨市区各立交桥,观赏一渠清流,还有那“一桥一风景”的跨渠大桥。
沿滨江路由南向北,行至中兴西大街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交叉处,是双塔双索面斜拉式的中兴大街景观桥,该桥桥体结构轻盈,主塔造型犹如努力向上伸展的幼芽,站在桥头,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儿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继续向北,位于团结西大街、滨江路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交叉处的团结大街景观桥,其双塔宛如两支巨大的金色钢笔,直插云霄。而位于泉北大街、滨江路与泉北大街交叉处的泉北大街景观桥,为单塔双索面单斜拉桥,桥长69.7米,宽43米,是国内单孔跨度最大、最长的斜塔桥。其主塔高44米,塔身呈A字形向西倾斜75度,似展翅飞翔的大雁,又像一把巨大的竖琴,造型独特,气势恢宏。
车至滨江路与邢州大道交叉处,邢州大道景观桥两侧修建起的长廊和凉亭,不仅可供行人歇脚遮阳,还显得古色古香,与桥下清澈的渠水相映生辉。
每一座桥,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据悉,邢台市已初步确定结合南水北调干渠沿途生态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四个功能区:襄湖湿地生态园区、七里河生态园区、绿化生态景观长廊和白马河生态园区。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南水北调中线跨渠桥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旅游,必将为邢台城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市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延伸阅读
邢台转型生态为先
走访在邢台,采访团一行形成了一个共识——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只是邢台转型生态为先的一个现实映射。
邢台市天蓝水碧、地绿山青。从太行山麓到运河之畔,邢襄大地处处涌动着打造美丽邢台、建设幸福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和激情。
其实,熟悉邢台的人们都知道,邢台与很多城市一样,曾走过了一条资源依赖型发展路子。在很长的时间里,资源依赖虽然支撑了一个时期的经济繁荣,但邢台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难道经济发展必须依赖资源?邢台市的决策者们经过解放思想,深入分析研究,作出了依托生态发展建设山水泉城的决策部署。
不走老路找出路,不拼资源靠生态。邢台最大、最宝贵的资源其实并不是煤铁矿产,而是山清水秀、百泉喷涌。毕竟,挖煤挖铁总有挖完的一天,邢台必须在煤铁之外找出路,在开放竞争中求发展。在深入分析研究发展现状和瓶颈制约的基础上,邢台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战略决策。
在环境建设上,邢台坚持以环境为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山水泉城、魅力邢襄”品牌。仅2012年,通过深入实施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八大工程”,邢台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邢台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切实打造完善齐全的商务生态、高效廉洁的政务生态、文明开放的人文生态、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平安稳定的社会生态,使各类市场主体日趋活跃、人们的创业激情充分涌动。
对邢台来说,要走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步棋。“有中生新”,这就是依靠创新驱动,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生出新产业、新产品,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无中生有”,就是立足当地产业基础,确立新的发展支撑体系。为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邢台下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再生利用,谋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园区。
7月16日、17日,采访团一行沿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段采访时,可以见到道路两旁竖起的“山水泉城,魅力邢襄”的巨大宣传牌。为摆脱资源束缚和制约瓶颈,邢台市把目标瞄准了生态发展,绿色崛起。同时,不管是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邢台市都坚持一手抓环境、一手抓项目的工作格局,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邢台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抓手,进一步明确了西部太行山沿线和东部平原区的发展方向。西部地区着力发展绿色采掘业、循环制造业、优质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屏障,规范建设旭阳等生态循环工业园。同时,开建南北大道,带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浅山丘陵区加快生态开发和生态产业发展。
在东部平原区,邢台市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黑龙港区域作为重点,依托各县省级园区和特色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幅提升城镇要素聚集能力,以产城互动壮大县城经济、园区经济、农业经济和劳务经济。
记者手记
毋庸置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能缓解邢台的用水压力,但邢台立足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及其发展需要,更希望通过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拉动邢台经济增长。
一桥一风景,折射邢台发展路。从桥梁发展进程上看,人类最初建桥主要是实现通行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百姓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桥梁已由单纯的通行功能,变为功能、技术、美学与文化的统一体,注重桥梁的地标意义。桥梁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桥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都使得建造景观桥成为桥梁建设的大趋势。
在某种意义上,一座桥不仅是一个交通设施,它更像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缩影。毕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桥梁建设更像是转型发展生态为先的一个缩影,需要跟上地方经济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