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我的教师结
学 艺
水流不断,花落还开
墨泪齐下忆妈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4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泪齐下忆妈妈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农历癸巳年九月十六,令我刻骨铭心。这一天的凌晨一点多钟,至爱的妈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天,二哥在老家守候服侍病床上的妈妈。将近凌晨两点,急促的手机铃声把我从沉睡中惊起,看是老家的号码,心里即刻便有一种不祥之兆。二哥在电话里哽咽着说:“咱妈……不行了。”尽管几天前我刚回家看过重病的妈妈,也预感妈妈难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但噩耗传来,心里还是感到天塌地裂般地沉痛。

  心情几近崩溃。稍微平静下来后,一家人立刻驱车回家。儿子驾驶的轿车,疾驰在焦温高速公路上。等远光车灯射到温县收费站字样时,我知距家不远了。莫大的悲怆一下涌上心头,忍不住在车内抽泣起来。我一到家就直扑妈妈的床前悲声呼唤:“妈!……”摸到妈妈身上热量微存,我长跪在妈妈床前,撕心裂肺、肝肠欲断般地痛哭,只想把妈妈重新叫醒。泪眼模糊中望着妈妈消瘦的容颜,我心如刀绞。我将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再也难听到妈妈的叮咛,再也难给妈妈说句心窝里的话,再也难对妈妈表达我的思念之情。世上的语言已经无法诉说心中的伤痛,任泪飞如雨……“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感受到了自古圣贤也无法解脱的那种极端痛苦。至今想起那场面,仍禁不住满怀悲情,带着怅然和忧伤,裹着对妈妈的深沉思念,勾起亲切而沉痛的回忆。

  打我记事起,心里就很愿亲近妈妈,或许是血脉里的孝心使然,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教化根深。妈妈曾给我说过,她也是听说父亲是个孝顺子才到杨家来的,并非闻名方圆左右的近现代杨家走出“两代五名士、百年一将军”而受舒乙先生题赞的家庭背景。也许是承袭父亲的基因,我们姊妹孝敬妈妈尽心竭力。在我们姊妹六人中,自感我和妈妈的心贴得最近,最能理解疼爱妈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不久,妈妈的户口迁往城里和我住在一起,已近30年。勤劳的妈妈每天为我们看孩子、料理家务,按时按顿做饭,还不时变换花样,总想让我们吃得好些。妈妈在世时,特别是妈妈年老患病后,我常安慰妈妈:“妈,请您放心,只要我活着,您就不会受苦受罪。”我深知,这也是妈妈从我身上得到的最宽心、也是最得底的一句话。几十年来,我是这样说,更是努力这样做的。父亲为了生计四处漂泊,积劳成疾,怀着未酬之志,过早地撒手人寰。家庭生活的重担无疑落在妈妈柔弱的肩上,遍尝了人间的苦难。妈妈挺直脊梁,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而是把生活的不幸和艰辛埋在心底。妈妈对我们家的贡献真是太大了,老人家的恩情写不尽说不完讲不够。妈妈平素少言寡语,乐观豁达。只要妈妈有一点能耐,就不愿给我们增添半点麻烦。带着我们全家相依为命甘苦与共,历经诸多坎坷,情感上难分难离。妈妈常叮嘱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搁什要好,长大要多争气。数十年来全家辛勤劳作,相互体贴、关爱、帮助和支持。我的哥哥、姐姐在各自岗位尽职尽责地为国为家工作,承继了我们良好的家风,没有辜负妈妈的厚望。

  四年前的十月初十,是妈妈的八十大寿。妈妈一生勤俭,教育我们不要浪费,我们听妈妈的话,没有去高档饭店大摆筵席,各家来几个代表就在家中为妈妈祝福庆寿。饭菜虽然家常,但浓浓的亲情,充盈幸福之感,妈妈惬意欢心。我特地在妈妈诞辰前夕写了一篇《母亲八十》的散文,作为献给她老人家的生日礼物。求是理论网、《河南日报》《焦作日报》及《温县报》等媒体副刊发表后,在学校任教的侄女曾对我说,她的同事们都很羡慕奶奶过的生日,具有不一般的纪念意义。我的挚友、主任播音员曹华兄,声情并茂地朗读并录制好CD。妈妈心情不佳或空寂时就播放给她,成为老人家的一种心灵慰藉。老人偏瘫后,语齿表达不畅,径直说:“听曹华”,我们就知道老人家想听听那篇文章了。也许是我的文化积习或是留意,2003年秋天,妈妈大病一场。为防不测,春节期间,我在忙碌中安排几天时间陪妈妈聊天,有意和老人家漫谈一生的经历,认真地记录在本子上。过后,对有些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进行了整理。回过头来看那篇饱含真情实感的散文,我还是较为满意的,不少读者看后给以赞许,留下嘉言。稍有遗憾的是,妈妈“文革”期间关爱人民子弟兵的一段佳话却没写进文中。这还是妈妈去世后,我们为老人守灵时听姐姐讲到的:

  1971年的隆冬时节,当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和“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习全国人民”的呼声响彻中原大地。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途中,驻扎在我们村子里。我家刚好返修了四间土坯瓦房,准备给大哥结婚用,被大队安排解放军某部一个班驻下。在当时政治气候极其紧张的环境里,部队安排住的家庭有个硬条件,必须是贫下中农成份,政治上可靠才行。那时正值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鹅毛大雪漫天翻飞。有名战士感冒了,妈妈操劳几天,为小战士熬小米粥、擀面叶,配以姜汤,很快得以恢复健康。部队出发前还专门给妈妈写了一封大红感谢信张贴在我家正门前。晚上部队为群众放电影,专门讲了一段“安乐寨的沙妈妈”,说的就是我妈妈关心解放军的故事。“沙妈妈”是“文革”时经典现代样板戏《沙家浜》中的群众积极分子的主角。我们村不仅历史文化丰厚,而且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上世纪40年代前曾是温县地下共产党组织秘密居住的地方。薪火相传,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妈妈也因为热爱人民子弟兵而成为新时代的“沙妈妈”。

  妈妈过了80岁,儿孙满堂,晚辈有35人,这是我们全家的福份。老人家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四代同堂的天伦之喜,可无情的病魔袭来,妈妈由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并发症扩展为半身不遂,身体每况愈下,逐渐失去自理能力,全靠我们兄弟姊妹轮流陪伴看护。看到妈妈被痛苦折磨时,我们有时强忍泪水,有时向背而泣,有时也禁不住潸然落泪,有时捶胸顿足,叹无力回天,恨无挽救妈妈生命之方。妈妈去世前几个月,我还写了《陪护妈妈切记做到》的5条守则:1.喂饭前先品尝,喂时防呛着;2.每小时翻身、每天擦洗、每周洗头,谨防褥疮;3.勤洗换尿垫、被褥、枕巾;4.每天榨一鲜果汁,勤喂水;5.冬天防燥,夏天防蚊,严防感冒。这几条是根据妈妈的体质状况和平素养成的生活习惯着意安排的,兄弟姊妹几个基本上都成了专业“护士”,让妈妈晚年有尊严地活着。妈妈瘫痪5年多,躺床2年多,身上没有褥疮,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惦念中的二舅每次看望妈妈都表扬我们,同时赢得了众乡邻的赞誉。大嫂还被评为温县“十大孝亲敬老好媳妇”,荣获“焦作市百名孝亲敬老好媳妇”称号。

  妈妈在生命的危难时刻,曾出现过几次奇迹,都是在被诊断为不治之症、下病危通知时,由于哥哥、姐姐备极辛劳,细心侍奉,才得以逢凶化吉,延缓了老人家的生命。

  送别妈妈那天,我们按照乡规习俗,秉承妈妈的遗愿,就在我们家的院子里为妈妈举办一个简短庄重的告别仪式。亲人乡邻和同学朋友也赶来向老人表示哀悼。让我们最感动的是,村里几位年逾九旬的长老相携到我妈妈的灵柩前,老泪纵横,祷告祈愿。村委会主任在悼词中评价母亲:“赢得了父老乡亲良好的口碑,受到了全村村民崇高的赞誉。”“全村群众,特别是青年晚辈,要向他们一家人学习,在全村形成尊老敬老孝老的良好风气,为建设文明进步的新型安乐寨而努力。”河南省文史馆馆员、老书法家薛垂广先生特为我母亲撰写一副挽联:悬挂在妈妈灵柩前,上联为:“宽厚善良含辛茹苦支起一座家庭大厦功德无量”,下联是:“德泽乡梓誉满邻里恸感春晖终难报偿四代同悲”。

  告别妈妈时,我们全家呼天抢地,相拥而哭,悲痛难抑。前来为妈妈送行的乡亲们也深为感动,共同祈祷妈妈一路走好。相信妈妈的在天之灵会有感应的。

  妈妈仙逝,从此阴阳两界,天人相隔。只能在梦中才能重回妈妈温暖的身旁,看到妈妈不知疲倦忙碌的身影,重见一家人承欢膝下其乐融融的温馨时光。每次梦中我都不愿醒来,每次醒来都需要好长时间,每次都要长时间的心酸难耐,枕边都是一片湿漉。我常念记的是,在“想妈的时候”,在“心里话儿向谁说”的时候,也只有去妈妈的墓前尽情倾诉心扉。

  现在,每当想起妈妈,心里就会无法克制对她的怀念之情。母亲的恩比天大,德比地厚,妈妈留给我们全家无尽的沉痛,更给我们留下了勤俭、朴实、善良的美德和博大的胸襟,这将是我受益无穷的精神遗产和力量源泉以及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勇气,我会终生难忘,代代相告。同时我在沉思,我的妈妈与天下许多妈妈的德行都是共有共通的。我的眼前仿佛升腾起一幅巨大的历史画面,分明是这些无数妈妈的崇高和伟岸,哺育了无数优秀的儿女,创造了人间不朽的奇迹,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壮阔画卷和一段段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真情大爱,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动人心魄的英雄凯歌。

  在妈妈的忌日即将到来的时刻,泪水与墨水齐下,哀思和缅怀强烈地袭过我的心头。我夜间和午睡,不断梦见妈妈慈祥难忘的音容,忍不住在梦中一遍又一遍呼喊着妈妈。

  妈妈,还记得您开心时我对您说的话吗?您要老了,我每逢清明都去看您,送上您最喜欢吃的。我给您说话时您可要答应我呀!您没多说,只是爽朗地笑了。因为我理解,妈妈宽阔的胸怀,盛得下世界。

  妈妈,您知道吗?您没有离开儿子,您一直活在儿子的心中。您生前面含微笑端坐在沙发上,身畔橘满枝头、绿树鲜花映衬的那张照片,精装在镜框内摆在我的书房,面对我桌子的正前方,每天都要凝视您那慈祥可敬的目光,同时接受妈妈对我心灵深处的检阅和反省,给我的人生增添莫大的自信和进步的动力。

  敬爱的妈妈,您安息吧!您如今落叶归根,重返故里。您长眠于村北的上坡高岗地土质肥沃,远眺地势北高南低。相传那是我们村的风水宝地。春有花香芬芳,秋有瓜果累累,周围的核桃树与您四季相伴。您留下的崇高品德和风范,像我们村南的蟒河、猪龙河水一样流淌不息,滋润我们的心田。您若九泉之下有知,您的儿子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您!想念您亲切地呼唤着我的乳名;想念您深夜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亲手缝制的新衣;想念您平常变着花样为我做的可口饭菜;想念您对我病时的抚摸疼爱;想念您对我忧愁烦闷时的怜悯;想念您在我远行他乡时的牵挂;想念您对我工作热情的激励;想念您对我人生路上殷切的教诲……

  □杨家卿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