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允安)昨日,秋雨连绵,记者走进河南中轴控股集团公司机加工车间,看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这是员工自制的托滚,那是员工制作的辅助支架……每个创新看似很小,但公司2000多名职工每人一个小创新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苗祥利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创新降成本也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5年来,该公司各级工会组织了133次技术创新创效竞赛活动,完成群众性技术创新项目1163项,创直接经济效益3600余万元,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和10余项国家实用发明专利。
据介绍,该公司多年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引导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科技创新,将技术创新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促进公司效益提高。该公司采用各种方式宣传技术创新的机制平台和激励措施,根据企业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创新创效活动,通过评比评审,按照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小项目、小成果小奖,合理化建议适当奖的原则,及时对职工的创新项目给予奖励,吸引广大职工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该公司楔横轧厂员工刘建忠、田海军在工作中通过创新“机加工四缸生产线产能提升项目”,对数控车进行改造,加装动力头,增加尾座,实现铣双面打中心孔功,将铣打工序合一,从而减少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这个项目在该公司2014年一季度“降成本我行动”创新创效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该公司下属福漫公司员工齐英杰、路路、张超在工作中发现,以前在编制程序加工模具时,中间半精加工须用16端铣刀和12端铣刀,但工步中大部分为原有加工后续清理,按传统工艺加工时间较长,16端铣刀需要21分钟,12端铣刀需要23分钟。经过对加工软件的反复研究,他们结合软件的功能,开发出一种类似清角的新功能,大量减少加工中空行程走刀,缩短加工时间,经过反复试验,16端铣刀残留编程需要8分钟,12端铣刀残留编程需要4分钟,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全车间实施应用,效果明显,并在该公司2014年一季度“降成本我行动”创新创效活动中获得二等奖……“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要根据职工的创新,评出大量奖项,以此来鼓励职工不断创新。”苗祥利说。
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有了,但怎么才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落到实处,转变成生产力呢?苗祥利说,在企业经营中,一线职工处于生产的最基层、最前沿,最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小改革、小发明,这是专业技术人员发现不了的,但一线职工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攻关条件。为此,该公司通过在车间设立技术创新工作室等方式,让职工把生产过程中想到的小建议、小创意提出来,拿到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完成这些小改革、小发明,并很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该公司下属的氨阀公司改进产品手轮、阀盖、仪表压盖等配件的加工方式,使劳动效率提升数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技术人员制定的氨阀门标准受到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肯定,经修改后上升为国家标准,并正式颁布执行;中汇公司通过改进产品成型方式,使废品率大幅下降,月效益增加五六十万元。由于这些创新活动来源于经营实践,落实到生产实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各项工作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也从中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取得了企业所想、职工愿意、个人收益、企业提效的良好效果。
通过技术手段节约原材料的实际使用量,降低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成本;通过与顾客沟通,变更技术要求,降低成本;通过自动化改造、工艺改进、流程再造等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技术手段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废品损失率……如今,科技创新、节约成本已成为该公司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并形成了强大的企业生产力。仅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生产降经营单位职工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近200项,多数为技术创新降成本项目,起到了“一劳永逸”的效果,将在今后持续发挥降成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