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捷豹、路虎、奔驰、奥迪等进口汽车企业陆续宣布将对旗下部分整车产品和配件进行降价。然而,记者在暗访后发现,整车价格并没有任何变化。反垄断只是事后责罚,并不能真正吓唬住垄断者,良好的市场秩序,才是保障价格公平的根本。对于国内汽车销售来说,对品牌和总经销商模式的探索,显然比罚单更靠谱。 (据《今日早报》)
公众本以为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是一把利剑,不曾想还是被“虚假降价”给忽悠了。七八月份的中国豪车市场精彩纷呈,三天两头抛出降价利好的重磅“烟幕弹”,不管是新车价格、抑或原产备件,几乎无一幸免。被国家发改委“请喝茶”的豪华车品牌,貌似纷纷“从良”,担心下一张天价罚单会落到自己头上。反垄断调查“三年磨一剑”,消费者天真地以为此番动静之下,市场价格自当乖巧起来。遗憾的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个共识越发清晰:进口汽车在国内售价较高,除了运费、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费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汽车进口制度,使得厂家把握了定价大权。企业逐利的结果,就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价格垄断上风生水起。
很多人说,重罚之下,必有良序。而今看来,这个想法确实太过幼稚。“国家发改委对汽车及配件的反垄断调查,对豪车的销售并无影响,一些降价后的车型即使加上各种税费,其价格依然是海外售价的数倍,暴利现象并未消失。”第十三届北部湾汽车展上,奔驰品牌销售人员说。
这让人联想起奔驰不久前宣布,从9月1日起,主动调整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回应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呢?央视暗访显示,“是这么说,但是谁也不确定,没有接到任何官方通知。”可见,大张旗鼓的降价口号,也许在操作中成了“逗你玩”的单口相声,甚至当事企业面对消费者投诉,仍以“煞笔”二字恶语相向,嚣张姿态不言而喻。
当然,说好了降价而拒绝降价,这就不是道德问题那么简单了。虚假降价是悖逆契约的行为,总要承担法律责任。而这一课,也让消费者再次体悟到了一个基本道理:反垄断只是事后责罚,并不能真正吓唬住垄断者,良好的市场秩序,才是保障价格公平的根本。对于国内汽车销售来说,对品牌和总经销商模式的探索,显然比罚单更靠谱。好在7月31日,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称,将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
我们不妨将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借鉴欧美发达汽车市场的治理经验,以革故鼎新的姿态重构汽车市场秩序。譬如,欧盟采用开放汽车销售形式,将销售和维修完全分开,并允许经销商多品牌授权经营;美国从1917年起就一直为争取经销商与整车厂商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