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旅游?行呀!咱去哪儿?”解放区王褚街道一街的一栋民房里,一位百岁老人一听说去旅游,马上来了精神,抓起拐杖就想从椅子上站起来。
老人名叫芦秀兰,今年103岁。她的女儿王惠菲说,母亲现在听力差了,反应也迟钝,对别的话她听不清,可一说旅游她就能明白。
果然,记者在老人耳旁大声问话,她一脸茫然的样子。王惠菲说,从母亲嘴里知道,母亲娘家早年都是种地的。母亲姊妹6个,她最小,家里、地里的活都轮不着她干,母亲也算是娇生惯养长大的。
“可出嫁以后就不一样了,我妈的婆家30多口人,她和妯娌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饭。”王惠菲说,“我妈22岁成的家,前头生的两个孩子,都因为生病没活下来。后来养活了我们三个孩子,我是老二,今年65岁了。”
王惠菲说,母亲常在他们面前忆苦思甜。她听母亲说,1943年,天大旱,还遭蝗灾,蝗虫铺天盖地,把天都遮黑了,地里的庄稼连杆都被吃光了。家家都没了粮食,树皮都被刮掉吃了。因此,母亲经常教育他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干好自己的工作。
“解放后,我妈上了扫盲班,多少识了一些字。她的记性好,能背《百家姓》,还会讲故事。我小时候就常听她讲《郭子卖儿》《老狼婆》等。”王惠菲转而在老人耳旁大声说,“妈,你给他们说一段《小寡妇上坟》吧。”
“五月里来是端阳,大麦小麦都上场,人家有郎郎打场,小奴家没郎自个儿忙,眼瞅天要下雨心发慌……”老人果然能说得上来。王惠菲说,母亲状态好的时候能把这段戏词从正月到腊月完整地说上一遍。
“我妈爱听戏,爱热闹,爱串亲戚,到老了还喜欢旅游。”王惠菲说,“其实,她爱串亲戚,只是因为早年没有条件旅游,把串亲戚当成一日游了。”
“她去的地方可多了,北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从名山到大海,她都去过;从飞机到轮船,她都坐过。”老人的大女婿接过话说,“家里条件好些后,我们先带她去了北京,那时候她已经70多岁了,没想到她把故宫、颐和园等主要景点逛了个遍。去长城时,她自己走上去走下来。临回来时,她还提出想坐坐飞机。”
“省内的景点,她差不多去遍了,少林寺、中岳庙、龙门、嘉应观等都去过。她96岁那年,我们带她去大丕山赶庙会。大丕山农历正月的庙会持续一个月,那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庙会,人山人海的。她老人家走了东山又去西山,都是步行的。来回坐的都是大巴,单趟就要几个小时,可她没一点事儿。”大女婿说。
“她100岁那年去的开封。登了龙亭,还要逛街,我们都感到累了,她还兴致不减。这两年,考虑到她年纪确实大了,没敢再带她出去,她就常问啥时候再出门逛逛。”老人的女儿说,母亲现在拄着拐杖还能在家里走走,生活基本能自理,饭食喜欢吃甜的。
“我心可灵了,那开封街上的刺绣我看一眼就会了。咱啥时候还去开封?”不知道老人怎么听懂了大家的谈话,又勾起了她旅游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