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怀川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那夯实在寨墙里的斑驳岁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夯实在寨墙里的斑驳岁月
—— 寨卜昌古民居探访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寨卜昌民居雕梁画柱,院落布局设计精美,雅致的木雕、莲花垂柱和古香古色的木门窗彰显出王家家族鼎盛时期的气派。
  ⬆浑然天成、刻有“水木绵长”四个字的大木匾仍完好地保存在王氏宗祠内。
  ⬇寨卜昌民居三号院大门是悬挑式檐廊,大门上方挂着“梓里屏藩”四字匾额,匾额上方是雕刻精细的垂柱莲花。
  ⬆莲叶挑檐、莲花垂柱、“鹿”“禄”“吉祥”,展现着当时民居主人家业的昌盛和辉煌。
  ⬆这个用整块石头凿成的长方形马槽,长3.2米,其马槽外侧,刻有酷似青龙的图案。
  ⬆“门外拥珠旗报国曾持三尺剑;庭前罗玉树传家惟有五车书。”寨卜昌的石对联,措辞文雅,寓意深刻,国内罕见。
  ⬆碑额雕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碑文笔画遒劲有力、舒展飘逸,实为书法石刻上品。
  ⬆寨卜昌民居为砖木结构,多为一进二或二进四的四合院。有的四合院里,还建有花园,巧妙地将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楼阁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寨卜昌王氏宗祠里矗立着5通保存完好的圣旨碑,圣旨碑由碑额、碑体和碑座组成。
  ⬆梅兰竹菊“四君子”木雕已显斑驳,但古韵依旧,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寨卜昌村四周被宏伟高大的寨墙环抱,寨墙与古村由西北向东南呈龟背形,墙外有宽约八米、深约四米的寨河环绕,寨墙历经沧桑却巍然屹立。
 
   

  本报记者 王玮萱/文 赵耀东/图

  中秋节后,秋雨连绵不断。此时,记者一行走进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

  雨天的寨卜昌,整座古老的村落在秋雨的笼罩下雾气腾腾,大有凌空而起之势,给人一种来自遥远地方的神秘感。人们行走其间,又恍若置身于一方世外桃源,而只有那每隔一段路便会出现的水泥电线杆提醒着人们尚在21世纪的今天。

  从村民手中借来两把雨伞,跟在村民乔乃功身后,记者一行便走进了寨卜昌村的中心地段。90余座400余间从清乾隆年间至清末民初的高门大户有序地排列在宽阔的街道两侧,在扑朔迷离的细雨中讲述着一个家族从辉煌至没落的蹉跎岁月。

  古 寨 风 貌

  ——寨墙、寨河内的古老风景

  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驻军于此,占卜前程后必昌盛,故得名“卜昌”,而这并非寨卜昌村最绚烂的历史。在寨卜昌村人看来,他们的村史应始于明朝初年一次外来人口的集体入驻,并由此而形成了药王卜昌、油王卜昌、乔卜昌、侯卜昌等八个卜昌村。清咸丰末年匪患丛生,药王卜昌、油王卜昌、乔卜昌经过商议,共建周长2500米的寨墙,三村合一称为寨卜昌。“王氏家族”便是寨卜昌村最显赫的家族,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以寨卜昌村为中心谱写了一部厚重且耐人寻味的家族史。

  今年74岁的乔乃功是“乔卜昌”的后裔。在他的指引下,记者一行由寨卜昌村村委会办公地向北走不到50米来到了寨卜昌村的“王氏宗祠”。整个“王氏宗祠”在瑟瑟秋雨中更显得古色古香,它面积不大,却显得异常肃静且庄重。宗祠门前立着一棵500余年的老槐树,扭曲的枝干苍劲有力。

  进入宗祠,先见一块刻着“水木绵长”的红色超大匾额,落款时间为“光绪九年”。乔乃功指着这块匾额说:“王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三十年,又于光绪九年由王氏后裔王大温组织族人重建。王氏家族现存这类匾额很多,题写匾额的人中有一般官员、书法家,还有光绪皇帝的老师、维新派领袖、著名书法家、户部尚书翁同龢,翁同龢为其题写了‘先昌厥后’的匾额。”

  宗祠内两列蛟龙石碑林更令人叹为观止。乔乃功介绍,这里原来有处碑林,约有石碑130余通,如今仅存三四十通圣旨碑,是“文革”后群众自发抢救而来。圣旨碑中有明嘉靖年间的,有清乾隆年间的,还有清同治、光绪、道光年间的。记者查看了几通圣旨碑,多是记载先辈公德及后世子孙孝行的。

  宗祠居中,而宗祠南北、东西则有序地排列着近100处古民居。2013年,寨卜昌古民居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古民居群,均为一进二宅院,附设跨院,前客后楼,相通相连。建筑风格融入了山西建筑与南方楼阁式建筑元素。门口威武的石鼓及高耸的石联,镶嵌在窗户下的镇窗石及梁柱上的荷叶墩上,荷叶墩上也雕刻着牡丹花、麒麟等吉祥图案,就连卧室的门头上都工工整整地书写着“安沚如”等字样。一些古民居的院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太湖石,种着年代在100年以上的梅树、石榴树、槐树等。

  在寨卜昌古民居中穿梭来往仿佛游走在时空隧道中,那细微的建筑元素不仅令记者感叹古民居的精致,而且更令记者遐想当年寨卜昌王氏家族的无限风光。

  然而,无限风光总有退却之时。在乔乃功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寨卜昌村北侧。走到近前,记者看到了高七八米的斑驳寨墙,它由西向东包裹着寨卜昌村。紧贴寨墙的还有一条宽约8米、深约4米的寨河,它与寨墙一起犹如战神一般时刻守护着寨卜昌人。而一条乡间公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将寨墙无情地豁开一个大口。而寨河早已干涸,河里长满了杂草。乔乃功介绍,寨墙和寨河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同治七年(1886年)春竣工,历经25年。寨墙呈“龟”形,“龟头”在西北角。小时候,他常在寨墙上玩耍,寨墙上可跑马车。

  风雨无情地敲打在寨墙上,似乎要将寨墙一层一层地剥离,让夯实在墙体内的辉煌岁月及惨淡人生展露出来,任人评说,任人调侃。

  王 氏 家 业

  —— 一座屹立了200年的商业巨厦

  记者走出寨卜昌村,可思绪依然徘徊在那厚重的寨墙与高大的古民居群里,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令人不禁去追问一个家族的过往。

  寨卜昌村王氏先祖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来,距今已有600多年。迁来之初至明正德年间的百余年约六七代先人,名讳无可稽考,现存王氏家谱,首创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其中,明正德年间先祖王洋公,悬壶济世,名闻乡闾。其长子王楠,子承父业,以一腔妙术而疗四方之沉疴。从明嘉靖、隆庆以后直至明末的百余年间,王氏家族渐趋殷实。而其发家史始于五世祖王来贡(1622~1701),当时已经是清初太学生的王来贡,不喜做官,回家卖起了锅。从此,卖锅的生意在王氏家族中持续了140余年,并将王氏家族推向了财富的顶峰。

  康乾年间,天下安定,人口繁衍,全国人口增长到了3亿左右。家家都要买锅,市场需求量很大,王家卖锅生意蒸蒸日上,成为巨商富豪,恰恰就在这一时期。

  王家人开始挑担儿叫卖,赚了钱买来牲口驮运,生意逐渐做大,有了信誉,开办固定的销售点;再赚了钱盖起房,从地摊变成门店。这样滚雪球般发展,几十年后,门店多了起来,大约在康熙五十年的时候,王来贡的孙子王问安创立了泰顺号商铺。

  泰顺号开创后,生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连锁店”越开越多,地域扩展也越来越广。王问安去世后,家产和门店均分给两个儿子,从此泰顺号分为南泰顺和北泰顺。

  分家之后的南泰顺,经营不善,到乾隆年间就败落了。北泰顺却勤勉经营、生财有道,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所说的泰顺号就是指北泰顺。到了乾隆末年,泰顺号的“连锁店”在苏北、皖北、山东、河北、河南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门店加在一起有100多处。白花花的银子每年从这些地方被拉回寨卜昌,泰顺家大兴土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泰顺家做生意既借鉴晋商的成功经验,又有“独门秘籍”。200多年来,不管生意兴衰,都是独家资本,决不吸收别人资金,但却将所有权和经营权严格分离。各“连锁店”的经营管理都由掌柜全权负责,子弟不能随便到店里指手画脚,也不能在店里支取银钱,更不准以东家身份在店里吃住。掌柜不但有经营管理权,还有人事选聘权,所用人员只需报东家批准就行,东家子弟、亲属等一概不准进店工作。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才将王氏家族的辉煌付之一炬。

  光绪初年,铁锅生意大不如前,泰顺家族掌门人王大温急于寻找新的出路。当时英国人在焦作大举开发煤矿,焦作本地富豪看到挖煤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资开窑。王大温等人最终决定在老君庙一带开挖煤窑。而此时的王大温等人,却不具备在商场摸爬滚打锻炼出来的商业才能,矿业投资的失败让王氏家族的百年辉煌彻底消失了。

  如今,当我们回望雨中寨卜昌时,仿佛就是在欣赏一幅雨中的山水画,笔墨之间透露着古朴与沧桑,画中有一位头戴斗笠的行人不以风雨为阻,却与风雨作乐,他或许是在迎接雨后的晴日。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