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齐的院子、崭新的健身器材,房间里传出欢声笑语……日前,记者走进武陟县大虹桥乡敬老院,看到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俺们在这里能生活得如此幸福,多亏了院长赵世勋!”
说起赵世勋,还要从他担任该敬老院院长开始。2003年5月,这所乡办集体福利机构由于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已经无法承担服务“五保”老人的需求。时任该乡南虹桥村党支部书记的赵世勋临危受命,当起了这个特殊家庭的“家长”。当赵世勋了解到全乡几十名“五保”老人盼望集中供养的状况时,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这个老党员毅然挑起了“家长”的重担。
“为了全乡的‘五保’老人能够安度晚年,这个院长俺来干!但是,敬老院必须尽快搬家,才能让所有工作正常开展。”赵世勋说,当时新建的敬老院迟迟没有完工,老的敬老院已经不能继续使用了,他接任院长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加快新敬老院的建设进度。
时间紧、任务重,赵世勋上任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提着旧皮包,四处奔走,找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找有关部门办手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赵世勋没日没夜地干,几乎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睡过一个囫囵觉,人也变得黑瘦而憔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7月1日,新的敬老院如期投入使用,翻开了大虹桥乡敬老院新的篇章。
如今,该敬老院里已经住进了76名“五保”老人。老人们在这里住得舒服、吃得营养,红烧肉、炖排骨、蒸卤面、肉包子、炸酱面……天天不重样。除此之外,每个老人每月还能领到20元的零花钱、一包糖和一包洗衣粉,大家在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
一个乡级敬老院要保证70多名老人过上好生活,资金如何保障?赵世勋说:“国家定期对敬老院划拨生活补助,再加上俺们精打细算,严格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全部花在了‘刀刃’上。另外,俺们还想了许多开源节流的好办法。”
赵世勋指着院子里的菜园告诉记者,他带领大家伙在院子里开辟了一片菜园,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供应时鲜蔬菜。同时,他还经常带领老人一大早到附近的超市排队购买特价蔬菜、副食品等,也能节约一部分钱出来。
不仅如此,为了节约开支,赵世勋兼任了院里的卫生员、电工、修理员、服务员、司务长等多个职务,还把自己家的缝纫机、电冰箱拉到了敬老院。
“俺当院长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能让乡里的‘五保’老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赵世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