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街天桥,横亘在城市主干道上的桥梁。作为桥梁,它几乎暗合了“车水马龙”这个成语对于交通的比喻:正因为车像水流一样,它才更加符合桥的原初含义。
在现代化城市里,车与水的比喻更加贴切——如果我们把古代道路上的车流比喻为涓涓溪流的话,那么,现代城市中的机动车流,则可以称之为洪水了。
我们虽然不能把机动车流的性质定义为“洪水猛兽”中的洪水,但车祸确实是已经成为和平年代人类的主要死因。正因如此,过街天桥的诞生才更名正言顺。事实上,天桥正是强行地将人与车流疏导进完全不同的道路空间中,从而规避车祸发生的可能。这证明了城市建设者的良苦用心。然而,当人们走在天桥上,俯视着呼啸而过的车辆时,并不意味着步行在城市中地位的提高。
道路永远是衔接可能性的桥梁。
在城市中,谁能够占有更多的道路,就意味着谁能够更快地抵达到更多的目的地。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城市中,对道路的争夺,是残酷且无休止的。行人败给了车辆,正如作为古人的重要出行方式之一,行走败给乘车一样。作为出行方式,二者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在速度至上的城市中,乘车或开车获得了高于步行的交通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当步行和开车产生冲突的时候,步行要让位于开车。最为方便、快捷的道路当然也归属于车辆所有,而行人走过天桥,则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圈才能抵达马路的对面。这使原本速度较慢的步行变得更加缓慢;而车辆则因此可以在快速之上更加快一些。
在这场道路争夺战中,步行者也是失败者。
但步行者又不总是失败者。因为步行是最为机动灵活的出行方式,能够轻易突破城市建设者规划好的出行框架,随意地进行自己的选择。对讲究效率的城市人来说,这种选择很多程度上是忽略了城市天桥的存在,而直接从马路穿过。在有些天桥下面的马路上设有人行通道,而有些天桥下面的马路上并没有人行通道,但市民仍然会选择穿过马路直达对面。有了第一个人这样行走,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这样走的人多了,马路上就有了一道“约定俗成”的人行通道。羊群效应使许多城市中的过街天桥成了纯粹的摆设。
鲁迅先生有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先生的话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得到了印证,成为了现实,就像城市里的道路因为柏油是黑色的一样,这句话在这里,也有了点黑色幽默的味儿。这是对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的控诉,也是对道路拥有权的一种散步式抗议,是另一种形式的“用脚投票”。
在有些城市,为了摆脱这种窘境,城市管理者使人行天桥不断进化,有的甚至用上了电梯。在拥有了电梯这样的自动装置之后,人行天桥才彻底摆脱了负面阴影,成为一种受步行者欢迎的城市通道,成为了城市自动化的一部分。
也许因为成本过高,这样的人行天桥并不能在每一座城市普及,大部分天桥仍然是“裸桥”,要用人力翻越。这样的桥梁,也许会人流如织,也许会被行人放弃,成为一种空置的摆设。
曾几何时,人行天桥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城市的象征。在我少年时,家从农村搬到了博爱县城。那时候,在我的印象里,最能代表县城的建筑物,竟然是中山路上的过街天桥。虽然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天桥上有孙文题写的“博爱”二字,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没有在乡村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桥梁。乡村道路总是紧贴地面的,除非下面有河流。但在这里,天桥下面竟然是一条马路。这条路因为天桥的存在而变得立体起来,只有城市才会创造出立体的道路。将县名“博爱”二字铸于天桥之上,也证明了天桥对于一个县城而言的地标性质和城市的象征意义。
不知道对其他人来说,这个天桥的象征意义是否能大于实用意义,而对于我——一个从乡下走进县城的少年来说,它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城市的象征。也因为这种象征,我每次从那里通行,都要从天桥上走过去。后来,天桥因为旧城改造而被拆掉,我着实惋惜了好一阵,想不起来哪个地方还可以镶嵌上孙中山题写的“博爱”匾额。直到如今,这个天桥也没有再复建,也许是因为一个过街天桥充当了一个县城地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吧!
当今,爆炸式增涨的汽车数量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过街天桥在城市里,早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逐渐增多的过街天桥中,大多都承载了广告,成为了钢筋水泥的广告牌。因为这些广告牌处于主干公路的正上方,具有较高的曝光率,往往位列最具价值的广告牌之列。因为这种性质,它们成为都市商业文化的“黑板报”,不断播报着这个城市的消费舆情,为匆匆而过的行人提供消费指南。
而在这些广告牌的背后,往往会有小摊贩的存在。广告牌不仅挡住了风,也挡住了城管的目光,使天桥成为了小摊贩的一片“天然”的隐蔽之地。与那些广告中价值不菲的地产、汽车、珠宝等奢侈品相比,广告牌背后的小摊贩贩卖的东西往往都十分廉价,有标价十元或二十元的“真皮”钱包、钥匙链、指甲剪等随身物品,有手机屏保和统一标价十元的各式小商品。在天桥上,我还见到过许多打折处理的直销化妆品。后来,被人告知,这些东西都是假冒伪劣产品;除了这些,在行人较多的天桥上,经常会有跪倒在地的乞讨者。我还碰见过拉二胡的卖唱者——他们也属于步行者的行列。总之,他们在广告牌反面构成了与广告内容截然相反的城市景象:与繁荣的房地产业相反的是流浪,与奢侈的珠宝相反的是廉价,与大型商场里的正品货相反的是假冒伪劣商品,与富裕小康相反的是赤贫……
过街天桥,这个空间如镜子一般,最能照出一座城市两极分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