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初开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深改组”)共召开了四次会议。通过梳理历次小组会议的成果,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日渐清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这一路线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整体谋划、组织保障、分步推进、各个击破”,这一思路越来越清晰。
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思路日渐清晰:整体谋划、组织保障、分步推进、各个击破
所谓整体谋划,四次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的部署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六项选项整体进行谋划的。而组织保障,是指通过建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章和小组下面六个专项组工作规章,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章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和制度,来落实全面改革的路线图,为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汪玉凯谈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六条改革选项,成熟一个选择一个,不要求全面同时上马。他指出,这个分步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总体上是分步推进。例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突出财税体制改革,社会改革方面主要突出户籍制度改革,还有教育制度、考试制度改革。
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四次会议亮点纷呈,改革路线图从宏观走向微观
从会议内容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四次会议可谓亮点纷呈。第一次会议是一次纲领性的会议,主要完善深改组的一系列规章,规定领导小组的工作准则,下设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制定相关小组规则,通过了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分工方案。随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陆续建立起当地的深改组。汪玉凯指出,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从组织体制保障方面作出了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讲这是最关键的。
第二次会议则更加细化改革领域,制订了实施方案,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规划设计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的工作要点。汪玉凯谈到,第二次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分步推进改革的重点,比如明确2014年改革重点、一共哪些选项,包括经济和生态文明改革方面有哪些重点、社会和司法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重点、文化方面有哪些重点。会议不仅部署2014年整个改革的重点,而且按照“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改革”五位一体的思路,明确各个领域的重点,而且把重点进行具体分工、细化、落实。
从第三次会议开始,改革工作进入细化进程,通过的文件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等,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司法体制乃至第四次会议所涉及的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考试招生制度、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等领域的改革方案陆续出台。汪玉凯认为,如果说前两次会议更多的是宏观上的布局,从第三次会议开始基本就是中观性的或者微观性的布局。第三次会议主要是围绕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这三个领域展开的,而这三个领域改革都是一环扣一环。财税体制改革涉及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改革这一领域,户籍制度改革关乎社会治理、社会改革领域,司法体制改革属于司法和政治改革方面。改革部署基本上从中观向微观过渡。他指出,8月份召开的第四次会议涉及的改革就更微观了,比如说,研究国企改革,而且重点突出国企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高管收入分配如何更加公平合理,包括国企中的高管职务消费如何有效监控更加合理等。
微观领域改革并非无序,出台方案不会放空炮
汪玉凯指出,从总体来看,改革路线图主要从体制与制度上突出重点、划分布局,突出宏观和中观布局。在微观领域的改革上主要是选择一些关键选项,这些关键选项不管是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还是其他方面,包括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分配和职务消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比如,如果户籍制度改革这个突破口不能突破,会影响整个城乡一体化战略,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
汪玉凯最后强调,中央在选择微观层面的具体改革事项,也不是说无序的、随意的,是根据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原则部署改革方案。微观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局,对整个全局的改革有重大影响。最近,我们涉及建立住宅登记制度、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这两个基础性制度改革,都可以看作是整个改革大格局中一些微观改革。中央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方面进行布局,总体反映出改革思路是分步推进、各个击破,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出台一项方案就要收到成效,而不是放空炮。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