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宁江东
在爬坡过坎、转型跨越的重要关口,旅游大县修武如何变自然风光美为经济发展美、人民生活美,在景城融合上探索一条新路?
站位全市大局、立足修武实际,修武县作出了自己的战略选择——建设美丽家园。
这是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是关系民心向背的民生考量。如此谋篇布局,是清醒与忧患,是自觉与自信,是善谋与善干。
改变城乡面貌,改善群众生活,得民心,顺民意,百姓称道。
加快经济转型,推进景城融合,天更蓝,水更清,风鹏正举。
检验干部作风,树立文明风尚,家更美,人更美,新风弘扬。
修武将通过强力实施组织、政策、交通、人才、环境、金融和产业支撑等七大项目,实现“抓两头,强中间”,推动产城互动、实现景城融合,努力打造成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家园。这是修武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
走进千年古县修武(古称宁邑),听青山绿水讲述好故事……
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
云台山闪亮亮的金字招牌,让修武声名鹊起,发展日新,带动的不仅是旅游大市场,无形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更让这座小城春潮涌动。
然而,与头顶诸多国字号荣誉的高端景区相比,县城面貌、配套设施、文明风尚等都还相对滞后,以旅游为龙头的全县经济转型升级更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来推动。2013年11月,修武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市率先提出建设美丽家园。
美丽家园建成啥样?
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提升修武形象、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两优化、两提升”目标,让人眼前一亮。
美丽家园建设千头万绪,从哪儿入手?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需要出发,着眼于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影响美丽修武建设的突出问题抓起,环境净化、生态绿化、道路硬化、城乡美化、路灯亮化“五化”打头。
美丽家园建设会不会是一阵风?
决不是应付检查扫扫地皮,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抓长期,长期抓,形成长效机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优先保障。
站位高,方能“一览众山小”;立于实,方能“高楼平地起”。全县一盘棋,形成大合唱,美丽家园建设提前谋划、主动开局,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1890万元,对全县187个行政村、县城背街小巷、家属楼院进行净化、亮化,对28条城市主次干道、16个游园绿地进行亮化提标。垃圾围村、污水横流、路不平、灯不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县城,大街小巷都实现了应亮则亮。
美丽家园建设是一块“试金石”,检验干部作风。县级领导率先垂范,各乡镇、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赢得广大群众理解拥护,全县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干群同力的强大合力。
美丽家园建设开展以前,个别村庄脏、乱、差问题严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街头行人乱闯红灯、乱翻护栏、乱穿马路现象屡见不鲜。活动开展以后,群众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转变,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初步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保清洁的良好风尚,争做美丽修武人成为文明标杆。
“建设美丽家园决不简单是让环境好起来,更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在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提升,说到底,民心向背是根本。”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如此诠释。
这,与历届修武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是一个总的承接,又是一个新的提升。
这,彰显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智慧,放射着“让修武明天更美好”的激情。
修武县委副书记、县长卢希望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县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会议上响亮提出奋斗目标:持续推进“五化”,加快经济转型,着力推进全县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建设,构建极具山水园林特色的魅力旅游名县。
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向着目标冲刺。
绿色是修武发展的底色。这一点毫不含糊。
工业转型,向科技要红利,向集聚要效益。项目无论规模再大、利润再大,只要有污染,坚决不上。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偷排滥排企业,一律关停。
旅游转型力求破冰,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持续推进,城区水系、城乡交通、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民生项目快马加鞭,生态修武、宜居修武吸引群贤毕至,共举大业。
美丽乡村:山清水秀家园美
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富裕起来的农民,如果依然生活在垃圾包围、污水横流的村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小康。一年多来,修武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家园建设的关键,层层推进。从积存垃圾清理到生活污水治理,从规范杂物堆放到农村道路提升,再到美丽示范村打造,全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层层深入,不断深化;从人员保障到村庄规划,从经费投入到机制建设,农村长效保洁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修武县美丽家园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勇告诉记者,“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是修武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该县在每个乡镇选择2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作为示范村,全县共确定示范村17个,村村有特色、有亮点。
走进七贤镇韩庄村,只见街道干净整洁,一排排青砖灰瓦颇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俺村离云台山只有几公里路,但旅游服务一直没有做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张保金说,借助全县建设美丽家园,村里下决心“傍”上云台山搞旅游服务业,编制完成了村庄改造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村庄改造规划充分体现豫北民居特色,规划了民俗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和文化一条街;产业布局以旅游观光、采摘为主,规划了千亩生态观光园。有了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走得更好更快。过去,全村有200多人在周边打工,等村里的项目启动后,3年内,韩庄村人在村里就业,就不用出去打工了。
云台山镇岸上村是个旅游明星村,仅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打造旅游品牌结合,通过打造优美的环境让旅游品牌更亮是该村的选择。
如此庞大的游客量,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如何处理?岸上村村委会主任李小刚说,垃圾不落地、污水能净化是村里一直坚持的标准。在岸上村,随处都可以看到高标准的垃圾箱,村里配备的专业保洁人员不间断地打扫着环境卫生,全村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
人工湿地也成为岸上村的独有品牌。人工湿地其实是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主要用于村内家庭宾馆的生活污水处理,日可处理污水总量900立方米,处理率在90%以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通过水渠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既可以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受污染,又能改善空气质量,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岸上村党支部书记郭庆坡说。
集体经济不算好,一样能把村里治理得干净整洁,城关镇小韩村靠的是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靠的是村规民约,靠的是全村干部群众的心劲。走进小韩村,只见每条街道都十分洁净,村民房屋的墙壁都粉刷成了白色,每隔不远都有一个垃圾桶,每个电线杆上都安装了崭新的节能灯。“原来,村子脏、乱、差,很多街道没路灯,群众有意见。现在干部群众一起动手,全村面貌大大变样。”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平说,清垃圾容易,保持下来难。村里成立巡查组,对乱倒垃圾者批评教育,让环境卫生意识深入人心。59岁的村民付小妞说:“以前,垃圾到处堆,自己心里也堵得慌。现在,这么干净舒适的环境,谁还好意思乱扔?”有的村民家离村头的地坑式垃圾中转站有400多米远,就骑着电动车去倒垃圾。在深圳打工的梁林今年春节回家,村里巨大的变化让他连连感叹“想不到”。
记者了解到,修武县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美丽乡村“五化”建设,17个示范村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都树立了建设标杆。
“最美”探索:千年古县沐新风
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宁夏19岁白血病少年,修武县公安局网监大队民警王文东毫不犹豫捐献骨髓,成为焦作市公安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一位老人在街头跌倒,两位年轻的姑娘二话不说上前搀扶,《焦作晚报》刊发了市民用手机拍下的这温馨一幕; 村民付正超信守对妻子临终前的承诺,含辛茹苦带大没有血缘关系的残疾继子……他们大多是平凡的人,但在关键时刻,在点滴小事间,折射出人生的价值。我们称他们是最美修武人。
争做最美修武人,是修武县在美丽家园建设中的浓重一笔。最美修武人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而千年古县深厚的道德成长土壤,让道德之树茁壮成长,将谱写更多的最美篇章。
走进小城,文明新风扑面。“您好”“谢谢”等文明用语随处可听到,小城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每个人都以主人公的姿态守护着自己的美丽家园。长寿之乡长寿乐,孝亲敬老中华传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美丽机关、美丽乡村、美丽学校、美丽社区、星级文明户……一个个评创活动,激发着向上向善的力量;“读国学经典,做美德少年”,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一个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滋润心灵。
人为本,美在心。修武不把建设美丽家园仅仅停留在还生态欠账、富百姓生活这个层面,而是执者地追求“美”的高层次,把争做最美修武人活动持续开展、落实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践行“最美”、发掘“最美”、传播“最美”、表彰“最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建设美丽家园,争做最美修武人,修武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