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四十六载慈母情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十六载慈母情
本报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程 全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的郭德生,就是这样在母亲的喂养下幸福地生活了46年。
  ⬆一把挂面、少许南瓜丝,拌些玉米面和酱油醋,这就是郜学凤和儿子郭德生的午餐。靠低保、养老金生活的娘儿俩,日子过得很是清贫。
  ⬇郜学凤在晾晒刚洗的衣服。
  ➡只要天晴,郜学凤就会把儿子推出来晒太阳,周围的人都对这位平凡的母亲投去敬佩的目光。
  ➡“让儿子活下去”是郜学凤的信念,可是一想到儿子的将来,面容憔悴的她忧心忡忡。
  ➡当有人问到“老娘亲不亲”时,郭德生就会用笑容来告诉他答案。
 
   

  明朝朱柏庐在《劝孝歌》里对母亲养育儿女如此写道:“或屎或尿把身染,屎污被褥尿湿毯。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

  母亲养儿不易,令多少人感慨万千。如今,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母亲,照顾生病的儿子,46年如一日。她,就是博爱县月山镇七方村村民郜学凤。

  今年78岁的郜学凤有6个子女,1968年,老四郭德生出生3个月后便被查出患有脑积水等疾病,当年虽四处求医,但疗效不好。郭德生小的时候,父母、家人都能照顾他。后来,他的姐妹相继嫁到外村,兄弟也分家另过,父亲1998年过世后,照顾他的重担就全部落在母亲郜学凤身上。患有类风湿、高血压等疾病的郜学凤,每天都要解决儿子的吃、喝、拉、撒、睡。苦命的娘儿俩相依为命,一起走过风风雨雨。

  3年前的一天,郭德生突然哭了起来,对娘说感觉到“天旋地转”,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郜学凤赶紧把儿子送到医院,经过诊断,郭德生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脑血栓。后郭德生回到村卫生所治疗,郜学凤又整整看护了半个月,直到儿子病情稳定回到家,可从此儿子再也不能说话了。郜学凤难过地说:“他是条命,哪能不管啊!我过去日子虽然苦些,可家里还有个人说说话,今后的苦只能一个人受了。”

  如今,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郜学凤,每天依然要照顾46岁的儿子。酷暑盛夏,她要为儿子摇扇纳凉,驱赶蚊蝇;寒冬腊月,她要为儿子铺床叠被,保暖驱寒;每天深夜,她要帮儿子翻身、大小便。不管有多难,郜学凤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儿子是她身上掉的肉。

  去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郭德生突然屙在了床上,郜学凤二话不说,起身为儿子整理床褥上的大便,一不小心,娘儿俩一起跌倒在地上。郭德生压在郜学凤身上,瘦弱的郜学凤用尽了力气把儿子推开,放到一个小凳子上,再用膝盖顶住儿子,一点一点,把儿子硬是挪到床上。一个简单的过程,她用了30多分钟。整理完床褥上的大便,换上干净的褥子,时间又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这一夜,郜学凤几乎没有合眼。

  听着老人平静的述说,看着老人佝偻的脊背和变形的双腿,让人不禁落泪。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有我一口吃的,就不能饿着他,我活一天,就要照顾儿子一天。”郜学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生活再苦再难,每天都要面对,每天都在继续……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