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教育部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数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后,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这一结论是根据1985年至2010年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以及2012年和2013年的抽测数据得出的。
中国学生体质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这的确是个好消息,是我国教育界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发展优先的认识、致力于学校体育改革的结果,也是体育回归惠民本质的体现。
8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受聘为南京体育学院名誉教授的仪式上呼吁: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应该超越竞技,希望更多学校和家长将体育视为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我国,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常常被忽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囿于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以及巨大的升学压力,常常出现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的情况。学生放学回到家后,情况也不乐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中“屏奴”比例越来越高,导致本应跑跑跳跳的青少年,失去了运动的激情,越来越成为“肥而宅”的一代。
可喜的是,中国教育部门正在加大改革力度。例如,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要加快普及校园足球,在合理布局并扩展中小学和大学的足球定点学校基础上,逐步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从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入手,逐步建立包括联赛、邀请赛、锦标赛在内的多样化体育赛事平台,力推广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
目前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中老年人偏多,青少年较少。其实,一些积极健身的中老年人是因为身体出现病痛才重视锻炼,带有亡羊补牢的性质。只有搞好校园体育,让广大学生从小养成积极锻炼、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才是未雨绸缪、为“幸福生活一辈子”积攒身体本钱的治本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