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七贤民俗村里留存着浓浓古韵的老街,显得特立独行。在它的每个瓦片中、每块古砖里、每扇木门后,都藏着一段历史、镌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今天,请读者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个风情老街,一睹它的芳容——满园古色关不住
长满青苔的古砖,发黄的木门,是否能勾起你对老街的记忆?梁上悬挂的吊篮,墙头挂的簸箕和杆秤,是否能让你回忆起农村的老家生活?街头拉石磨的小毛驴,路口摆放的木犁和老牛车,是否能勾起你儿时劳动的情景?
近日,云台山脚下,建设中的七贤民俗村内,5条可容纳300多家店铺的仿古小吃街基本完工。据悉,仿古小吃街是七贤民俗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月1日将试营业。建设规模如此宏大的仿古街,在我市尚属首次,仅使用从民间收集来的古砖就有2000多万块……
街头巷尾
尽显民俗风情
9月24日,记者迈过仍在紧张建设的七贤民俗村老门楼,来到仿古小吃街西广场。几天不见,数百株五六米高的竹子,被移栽在巨石堆砌的假山后,形成两片小竹林,摇曳生姿。
施工人员正在吊运人物雕塑。原来,7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就是魏晋时期,常聚修武一带竹林下喝酒、纵歌的“竹林七贤”。1000多年后,他们在仿古老街,重聚首。
广场东侧,一座房屋西墙外,几根木柱支起一个草棚,这里是一个豆腐坊。“将来,棚子下面有两头蒙着眼睛的驴,拉着石碾,磨豆腐。”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草棚旁的房屋,也是一个豆腐坊,屋内将摆放10多个小型石磨,供游客体验。目前,豆腐坊仍在布置中。
徜徉老街,脚下是由青砖和石板铺成的道路;街道两侧,一座座由青砖蓝瓦、古木门窗建成的古色古香的商铺。
走近观察,无论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旧木格窗,还是角落里悬挂的一件老木雕,抑或是屋檐上一个小雕塑,雕刻工艺都十分精美,无不透露着历史的沧桑。
其实,以青砖、蓝瓦、白墙为主色调的传统民居,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历史,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随着机制砖瓦的诞生,逐渐退出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舞台,被人们慢慢遗忘。
如今,为体现老街古韵,七贤民俗村大量收购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旧砖、旧瓦、旧椽子、旧檩条,修建民居风格的老街,让游客在品尝小吃时能感受到中原民俗的建筑风格。
“老砖、老瓦的价格一路上涨。以老青砖为例,我们一共收购了2000多万块。从最开始的1元多一块,上涨到现在的2元多一块。”高涛说。
街道上,工作人员正在摆放休闲桌椅。记者看到,很多凳子和小桌是用老门板做成,大都是颜色深沉的老榆木、老柳木等,厚度达10厘米。经过工人简单打磨,做成的桌椅,看起来虽然很简陋,但木纹中刻满了历史的痕迹。记者用手搬了搬,一个并不算大的小木桌竟难以搬动。
“整条小吃街,找不到一件现代的桌椅。这些用收购来的老木料做成的桌椅,看起来粗糙、笨重,但它们很结实,造价要比普通的桌椅贵很多。”高涛说。
两条小吃街上,施工人员开挖的一条一米多深、一米多宽的河道,贯穿两条老街,一直通到小吃街西广场,与这里的假山和小湖连接。据介绍,河道总长500余米。十一前,河道通水后,工作人员会在其中养鱼、种上睡莲等水生植物。将来,涓涓细流穿行小吃街,形成门前碧水环绕,屋后绿树成荫的老家印象。
记者注意到,很多店铺的大门紧挨河道,顾客怎么走进商铺呢?一位施工人员说,他们正要在河道上建设几座小拱桥,还要在河道上铺设大石板、在河道内摆放大石块,供游人通行。
老街的房前屋后,迁移来的老枣树,老干虬枝,苍翠挺拔,移栽的老柿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柿子。
“这条街取名好柿街,那条街取名古枣巷。”高涛指着其中两条老街说。原来,老街的房前屋后,整体迁移来30多棵老柿树、40多棵老枣树、2000多株竹子,还有老柳树、老榆树、老国槐、老皂角树等乡土树种。
小时候,我们常以村头的老树为地标,如今,5条古街中已命名的2条街也已街头的古树为地标。
件件物品
传递光阴故事
逛了一圈民俗老街,记者走进沿街店铺,探访了里面的布置情况。
青砖铺地、白灰刷墙,几乎是每家店铺的标配,简朴中透着几分典雅。灶台也由青砖砌成,大小不一,有的外面还糊上黄泥;店铺的木门板全都是从各地收购来的旧门板。走近观察,不论是柜台上脱落的黑漆,还是老木门上粗糙的木纹,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所有的商铺,里面装修与摆设都有严格要求。我们力求在每个细节上,最大限度还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样子。”高涛说。
站在沿街店铺屋檐下,记者抬头望去,羊肉炕馍、大刀面、固始汗鹅块、大宋烤翅、宫廷杏仁茶、麻辣羊蹄、养生豆腐……商铺门头上,悬挂的招牌基本全为黑色的仿古牌匾;有的屋檐上,还悬挂着“豆腐坊”“灌汤包”“糕点店”“冰糖红梨”“闹汤驴肉”“鸡血汤”等红黄相间的仿古彩旗。据称,有不少店铺的招牌是从古玩市场淘来的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匾。
循着随风飘扬的“酩馏酒”彩旗,记者来到这家店铺门前,门口摆放两个黑色大缸。店内,八仙桌、八仙椅、木酒柜,古朴典雅。“酩馏酒气味非常好闻,是特有的五谷发酵后的香味,隔好远就能闻到!我的酒酿好后,能让这条老街‘飘香’!”这位来自开封的店主说。
悬挂“冰糖红梨”彩旗的小店铺内,墙上订的两排黑色小木牌,上面写着小店的经营项目,十分别致。据介绍,这些上了年代的老木牌,还原了老店百年前的摆设。
一个“老酸奶”店门口,一头木质的仿真奶牛和真牛一样大,十分抢眼。原来,这是一个存放酸奶的容器。这家店内,墙头上用麻布和木棍做成的老酸奶简介,别具一格。据说,百年前,他们的祖辈就是这么布置店铺的。环顾小店,屋顶电灯的灯罩是用斗笠做成的,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在一家驴肉店里,屋顶的横梁上悬挂着一个老吊篮。岁月侵蚀,老吊篮外的黑色油漆已脱落,但木雕花纹仍很清晰。墙头则挂着簸箕、竹筐和杆秤。“这个布置看起来真熟悉!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经常把炕好的馍,放进篮子里,吊在梁上。这样不仅可以防老鼠,通风也好,保存时间长。”高涛笑着说。
记者在很多店铺内看到,游客可以沿着木楼梯上到二楼。在二楼,游客可以坐下来休息,聊天。
老街上,处处都能找到有故事的老物件,但也并非找不到一处现代设施。老街西头,一个门口朝西的屋子里,摆放着一个大型不锈钢装置,银光闪闪。原来,这是一套大型的清洗和消毒一体化洗碗机。“这里是小吃街的洗消间。小吃店店主不用为洗刷碗筷操心,专门有人来统一收集、运送碗筷,并对其清洗和消毒。”高涛说。据介绍,每条古街上都设有街长、保洁员、巡逻员、服务员等后勤人员,小吃街的整个服务团队有300多人。
老街铺子
齐聚传统名吃
“这家店卖祁家黑笆篓花生!”高涛指着老街上的一个小店铺说。此时,这家店铺的木门紧闭,高涛抬手敲了敲门,店内无人回应。
“这个商户很有个性!他一天只生产30公斤炒花生。他家的花生三不卖:看称不卖,问价不卖,说话不好听不卖。他家的炒花生从宋朝传到现在,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是餐饮界的传奇。”
漫步小吃街,高涛讲起了与这位祁姓店主的交往经历。
2009年,高涛在一次商品展销会上,逐个摊位品尝炒花生,感觉每家炒的都挺好吃。“但是,当我品尝了其中一个摊位的花生后,我觉得,其他花生都不叫花生。”高涛说,这个摊位的摊主就是祁师傅。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已不为金钱发愁的祁师傅决定“退休”,歇息歇息劳累了几十年的胳膊。当祁师傅听到高涛邀请他来焦作做生意时,拒绝得很干脆。高涛不死心,多次登门拜访,并邀请祁师傅来七贤民俗村参观,不论做不做生意都报销来往路费。
“祁师傅在参观了七贤民俗村后,对这里赞不绝口,说这正是他记忆中的老家印象。他愿意来这里继续炒花生,把他家的炒花生给全世界的游客品尝。”高涛笑着说。
据介绍,为重现老街风情,除了硬件建设外,引来各地像祁师傅这样的特色小吃传承人,也是七贤民俗村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该民俗村不但不收商铺租金,还给传承人提供住宿、就餐等场所,合作条件十分优惠。
“来这里跟到家了一样,他们都替我们考虑好了。”开封黄焖鱼传承人柳师傅对记者说。
记者走进这家黄焖鱼店,八仙桌上摆着青花瓷茶壶,古色古香。“我们店只卖祖传的黄焖鱼,已有百年历史。我家的黄焖鱼,全部用5厘米长的小鱼,掐头去尾,进行腌制、炸、焖。色泽金黄,口感滑润。”柳师傅说。据介绍,黄焖鱼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连鱼刺都是酥的,也可吃掉。“只要有牙,两三岁小孩儿也可以把鱼囫囵吃掉,不会被鱼刺卡住。”柳师傅说,“以前,我们也去外地赶过场,参加过美食节,但一般都十来天。这次,我们与七贤民俗村一下签了3年的合约,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因为我们看好这里。”
小吃街上,“王老四臭豆腐”店也是餐饮界的一个传奇。“‘王老四臭豆腐’是全国第一家把臭豆腐搬进店铺以专卖形式销售的,把别人眼里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东西,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产业来开发,采用品牌连锁经营的模式,使得小小的“臭豆腐”也跻身于天下商业。”该店老板对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全省18个地市的117家特色小吃铺陆续入驻小吃街。117家小吃铺,提供三四百种地方特色小吃,其中还有40多种台湾小吃。“我省开封小吃比较多,被我们民俗村引进来的开封特色小吃还有麻辣羊蹄、祁县羊头、杏仁茶、酸汤丸子等特10多种。”高涛说。据介绍,小吃街汇集的特色小吃中有很多是国家级“非遗”。目前,七贤民俗村已邀请14位“非遗”传承人,十一期间来民俗村现场制作小吃。
“我们的定位是‘做民俗小吃,不做美食广场’。市场常见的小吃,在这里见不到。”高涛说。
(压题图为本报记者宁江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