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庞贝贝 通讯员李明)9月25日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4周年纪念日。记者从市人口计生委了解到,《公开信》发表30多年来,全市累计少生160余万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在科学判断我国国情和人口形势的基础上,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出了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30多年来,我市完善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形成了“奖、优、免、扶、保、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关注民生六大工程”政策体系,确立了市、县、乡、村、部门五级联动的利益导向落实机制。
在一系列奖扶政策的引导下,全市的人口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的生育观念悄然改变,人口数量得到有效调控,出生人口的素质明显提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奖、优、免、扶、保、助”,“奖”是对计划生育家庭落实各种补偿性奖励,主要有农村部分及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双女家庭中招成绩奖励加分、对主动放弃合法生育第二个子女夫妇一次性奖励等政策;“优”是利用各级各部门的社会资源,对计划生育家庭实施优先优惠;“免”是协调各项社会资源,对计划生育家庭落实减免政策,主要内容有减免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费等;“扶”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计划生育家庭落实帮扶措施,扶持计划生育家庭快速致富;“保”是为计划生育家庭在养老、就医等方面提供保障;“助”是对出现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救助,主要内容有对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救助、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救助、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等。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计生民生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对改善和提高计生家庭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我市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人口计生政策的调整和我市的市情、人口增长的速度看,当前我市人口形势依然严峻。我市人口总量虽然较小,但人口密度过高,是全国的6.1倍、全省的1.5倍,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此外,我省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我市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近1万个。同时,随着生育政策调整,社会上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产生了不少模糊认识。抢生、超生现象有所抬头,正常生育秩序受到冲击,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压力。”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周学相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科学安排,宣传教育不到位,思想工作做不通,各种措施跟不上,那么,群众就会在短期内集中生育,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造成人口新的反弹。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势必增大,这将直接影响我市的经济转型发展。”
在生育政策调整、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尤为重要。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确定全市的人口计生工作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建设全省人口均衡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市为主线,积极适应生育政策调整和机构改革的新形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在今年纪念《公开信》发表34周年之际,为更好地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弘扬新型人口文化,深入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我市要求,以简约、高效、便民为原则,以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宣传效果为目的,组织各县市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纪念和宣传活动,重点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坚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信心;宣传实施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意义,尤其做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宣传广大群众、计生家庭作出的无私奉献,积极落实计生优惠政策,特别是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扶助制度;宣传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开展,群众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的可喜变化以及群众积极参与活动的情况;宣传依法生育,倡导群众遵守计划生育国策、转变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自觉实行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