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动动指尖,就能“干农活”,这已不是“白日梦”。去年,作为我市“十大建设”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之一的温县“智慧山药”1000亩种植示范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让浇水、施肥等农田管理不再凭经验种植。
近日,记者来到温县岳村乡红峰怀药专业合作联社。坐在“智慧山药”物联网监控系统信息化项目监控室,打开物联网监控系统,记者看到,通过设在基地的摄像头、传感器、接收器、太阳能供电系统、信号架等设备,立即显现出距监控室6公里外的铁棍山药生产基地的现场,随着画面跳转,画面又出现了当日种植基地的土壤墒情等数据。
通过电脑反映数据,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山药实际值都设置有上限值和下限值,正常情况不可以超过限值。就气象而言,近期有多少雨量,地面温度多少,气象设备都可以反馈过来。如果天气预报有雨,农作物水分较少,需要补充水量,则不用再浇水;如果长期干旱,只需按下按钮就可实现自动喷灌,坐在办公室就能全面掌握所有山药地面、地下的生长资料。
随后,在温县温泉镇张圪垱村山药种植基地,记者远远看到,几位农民正在田间看山药的生长情况。记者注意到,山药的叶片呈心脏形,绿油油的,长得很是旺盛。在田间地头竖立着一排电线杆,每根电线杆上从地下到顶部都捆绑着一根白色的塑料管,电线杆上端钉着一个铁盒子,写着“土壤墒情监测站”。
药农赵小黑从事山药种植已有十几年了,信息化技术管理让他尝到了种植甜头。“我今年50岁了,年轻时候觉得农活多半靠力气,种植农作物主要凭借经验,约摸着什么时候施肥、浇水。现在通过高科技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合作社的视频就可以得知种植信息,什么时候该浇水,出现什么病害等,俺们种植山药更加科学了。”赵小黑高兴地和记者说。
“这里400亩土地上安装了6个不同方位的监控摄像头、2个小型气象仪,土壤中还安装了2个温度、湿度传感器,确保这块地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实施24小时不间断立体监控,对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空气质量、土壤温度、湿度等全方位采集信息,确保缺水、缺肥、缺营养能得到及时补充,让农民摆脱旧有的劳作模式,享受信息化带来的诸多便利。”该联社理事长马红峰说。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种植山药靠经验,食品安全难保障,名牌商品难保护,山药增产不增收。去年年初,该合作社通过多方考察,决定投资1000万元,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山药”1000亩种植示范项目。通过该项目建设,山药种植管理更科学,品牌保护更有力,视频录像加上山药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提供的种植信息,使售假者难以得逞。
坐在办公室里“种山药”,探索“指尖”上的农业生产,温县红峰绿宝怀药种植联社去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三品一标”创建单位,今年又被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首批河南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和“三品一标”认证资格。目前,该联社已成为全省在大田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标杆,实现了我市利用农业信息化种植零的突破。①3
图① 温县“智慧山药”“三品一标”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图② 温县岳村乡红峰怀药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马红峰通过远程管理系统介绍山药种植情况。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