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王向阳
郭乃绍
9月24日0时,武陟县红旗路与东大街交叉口,武陟县电业局施工人员正在对10千伏西街线进行改造。
据了解,10千伏西街线是35千伏原村变电站和110千伏原村变电站的联络线,用电高峰时段可通过互联互供的方式缓解木城变电站的供电压力,提升城区供电能力和可靠性,确保群众正常供电。“今晚改造的72到82号杆,是西街线技改工程的最后一段。原来的120平方毫米导线有点细,两个变电站互联互供时容易发热。这次我们准备更换成240平方毫米导线,彻底解决线路‘卡脖子’的问题。”在施工现场,该局配电中心主任郭东乐简单地介绍了工程的概况,“白天东大街两边都是摆摊的小贩,街上人多安全没保障,只能晚上干。”
“油门加大,把灯再调亮些。调整好方向,别照着人眼。试下验电笔,没问题再验电挂接地线。”寂静的夜晚,一阵说话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施工负责人秦永林正在向施工人员交代注意事项。
“这片儿不是都停电了,有的地方灯咋还亮着?”听到记者的询问,秦永林解释道:“和西街线‘手拉手’的城西线,拉开联络开关后还要带电运行,有灯亮也正常。城区高低压线路复杂,仅接地线就打了10组,我们在安全上不敢马虎。”
安全措施做完后,两名施工人员在应急灯的照射下,很快就上到了铁塔顶端,开始拆除西街线和城西线之间的连接导线。在铁塔下,施工人员利用吊车将一大盘导线吊放在线架上,对电缆进行剥接,为即将开展的导线牵引做好准备工作。
一切准备妥当后,施工人员许三下达了导线牵引指令,并大声通知沿线人员加强监护,跟踪观察导线接头移动,防止挂住树枝或在滑轮处卡滞而发生事故。
40分钟后,记者在导线牵引的末端82号杆处看见,一名施工人员正在将对讲机放在耳旁随时接听指令,调控牵引速度,另外几名施工人员负责旧导线的回收和盘放工作。中相导线牵引完成后,这几名施工人员才停下来喝口水、伸伸腰,然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制作耐张线夹,安装悬式瓶,用麻绳将制作好的导线拉到铁塔上固定。与此同时,牵引车也来到72号杆处,准备对更换后的导线进行张紧。
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后,施工人员的工作劲头明显减弱。许三的嗓子也因不停喊话而变得沙哑,几名登杆人员趁着新旧导线接头通过后的空闲时间,靠在墙上打了个盹。
当天6时许,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逐渐增多。而这时的施工人员是又困又累,用凉水洗把脸清醒一下,就又投入到还未完成的工作中。直到8时45分线路重新恢复送电,他们才结束了近9个小时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