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您吃遍河南小吃
李满龙萨克斯演奏会将在我市奏响“难忘的旋律”
温馨提示
我市女作家暗香新剧《爱我,你别走》在东莞开机
90后“泥人晨”:泥巴中玩出文化
我市成功举办首届 全国动漫旅游文化节
“溢彩流金、丹青同行——焦作·新乡 首届中国工笔画提名展”下周举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泥人晨”:泥巴中玩出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军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10月8日,付臣君在七贤民俗村精心创作泥人。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来七贤民俗村游玩的游客,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一看路边摆放的泥塑,继而发出啧啧赞叹声。

  一个用架子车拉玉米秆的泥塑,大人用力拉车,小孩使劲推车,动感十足,把农民的劳动场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家种有地,我爸让我下地帮助收玉米。我产生了灵感,创作了这个雕塑。”泥塑作者付臣君说。

  一群小孩抢盖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睡觉的泥塑,动作夸张,趣味性强,常常惹得游客会心一笑。一组男女相亲的泥塑,男孩子长相憨厚,女孩子表情害羞,媒婆站在中间张着大嘴巴撮合,令人忍俊不禁。“这个相亲的泥塑,是我相亲回来后,突发灵感,即兴创作的。”付臣君笑着说。

  200多件泥塑作品中,有笑呵呵的孩子,有拄着拐棍的老头,有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老太太……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每个场景都动态十足。更为难得的是,每件泥塑作品的诞生过程,付臣君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10月8日,记者在七贤民俗村采访时,见到了正在捏泥人的付臣君。走近一问,原来,他捏的这些泥塑并不是一般的泥塑,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民间绝活“泥咕咕”。付臣君艺名“泥巴晨”,是鹤壁市浚县“泥人宋”——宋学海的徒弟。

  如今,我省创作“泥咕咕”的艺人屈指可数,且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有22岁的“泥人晨”是后起之秀,他继承“泥咕咕”的创作技艺,经历过不少曲折。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浚县(古称黎阳)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牺牲、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达怀念之情。后来,这一技艺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

  付臣君出生于浚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在父母和老师眼里,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他从小酷爱画画,小学、初中课本上的人物,都被他涂鸦:有的人物戴上了帽子,有的头像增加了身子,有的人物多了胡须……课本一旦到了他手里,就变成画本。为此,他没少受老师的批评。

  有一年春节,大人们放完鞭炮后,别的小孩子都去捡没有响的小鞭炮,付臣君却对鞭炮的红色外包装感兴趣。原来,他见上面印了两条龙。

  于是,他开始照着画龙,半个月过去了,他画的龙引来同学们啧啧称赞,但却遭到老师一顿责骂。原因是,他痴迷画画,学习成绩一再下滑。

  16岁,付臣君上高一。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个小孩吃面条的照片。小孩可爱的表情吸引了他,他对照着图片试着捏了一个泥人。“没想到,很多人夸奖我捏得像,我对捏泥人更有兴趣了。”付臣君说。接着,他又对照着门口的石狮子,试着捏泥狮子。那时候,他没有捏泥人的基础,也不懂眼部怎么刻画,就是拿两颗珠子往眼睛里一塞。即便这样,他捏的狮子还是引来街坊邻居的称赞:这孩子的手真巧!

  父母见儿子酷爱泥塑,开始为他另谋出路。付臣君的母亲是浚县杨纪屯村人。这个村庄有悠久的“泥咕咕”制作历史,是著名的泥塑之乡。2006年5月20日,“泥咕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宋学海就生长在这个村。

  付臣君的父母几次拜访宋学海,恳请他收儿子为徒。宋学海看了看付臣君自己摸索着捏出的泥塑,忍不住夸他心灵手巧,想象力丰富,决定收他为徒。宋学海出身泥塑世家,是远近闻名的泥塑制作大师。经宋学海指导,付臣君捏泥人的水平迅速提高。

  转眼两年过去了,付臣君掌握了“泥咕咕”的创作技艺。为进一步深造,父母送付臣君到河北省美术学院,继续学习西方雕塑。又过了两年,20岁的付臣君怀着艺术梦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决心在北京立足。然而,北京搞西方雕塑的人很多,他只能给酒店做一做装修等工作。他开始迷茫,一度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有一天,一位搞西方雕塑的老艺术家无意中看了付臣君捏的泥人后十分吃惊:“在北京,会西方雕塑的人很多。但是,能把泥人捏得这么有灵性的并不多,你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位前辈的提醒,让付臣君茅塞顿开。

  “老师的提醒很对,能把中国传承上千年的‘泥咕咕’捏好并不容易。从那时起,我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决定回家做泥塑。”付臣君说。回家后,付臣君几乎半年没出门,天天在家捏泥人。捏泥人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他就地取材,经常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搅合后,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雕刻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人的鼻、眼、嘴等。

  走路、吃饭、乘车……付臣君脑子里想的全是泥人,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刻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创作的灵感。他曾一下子创作出300多个表情各异的泥人。“艺术源于生活。我喜欢去人多的地方,静静观察各行各业的人,总能挖掘一些有趣的素材,发现艺术的美。”付臣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臣君创作的泥塑作品屡屡获奖,先后获得省工艺美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称号。然而,他创作的泥塑艺术品,放在家里就是一堆泥巴,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经济收入,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今年7月份,七贤民俗村相关负责人在考察我省各地的“非遗”时,偶然发现了付臣君。这个“90后”小伙子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让该负责人十分感动。七贤民俗村决定给付臣君一个展示的舞台,不但解决他的食宿问题,还为他免费提供一个房子,请他来民俗村专心做泥塑。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但是,想学习这门技艺,要耐得住寂寞,要肯下功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捏泥人,造成这门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像付臣君这样愿意下功夫继承和发扬传统手艺的年轻人,真是难得!”一位文化工作者见到付臣君时如此评价。

  七贤民俗村正是付臣君梦想中的艺术殿堂,他决定留在民俗村,一边搞创作,一边继续学习。不善言辞的他,将火热的创作激情倾注到冷冰冰的泥塑中,制作的一件件古拙淳朴、夸张传神的“泥咕咕”作品,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