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方城之中的智慧
说“渐”道“微”
连云港:日出彩云别样美
农家
“学步”一生终不悔
徒步黄河
儿歌四首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渐”道“微”

作者:□东 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丰子恺先生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渐》,从时间“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秒一秒地,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易察觉其递降的痕迹”,写到少女“渐渐”变成老婆子,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例子,将“渐”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具体化、生活化,使读者渐渐认识到“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恒久不变”。作者在感慨时光渐逝、一去不回的同时,对人生如时辰钟一样的无常及如何能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上有所顿悟,做“明达之人”,寄托了深深的希望。读美文如饮佳酿,使人回味无穷。

  如果我们把“渐”看成是一个与时间紧密相关的动态的概念,那么,与之对应而又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个关于形态和数量的概念“微”,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甚至可以说,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因为,往往很多时候,“渐”不单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会成为“微”这个“因”从量变到质变的终极结果——不可逆转的时间,不可收拾的局面,不可假设的容颜,不可重来的人生。

  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中,“微”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而并非“微”不足道。

  平民百姓无论是持家过日子,还是教育子女崇德尚贤,都会说出很多与“微”有关的朴素而又深含哲理的话。如,劝人要勤俭持家,就有“一针不补,十针难缝”“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说法。这“一针”“一饭一粥”“一丝一缕”,就是“微”。劝子女要好好做人,不要手长捞短,就有“小时敢偷针,大了敢偷金”之说,这“针”,就是“微”。

  古代的文人雅士或朝廷诤臣,为了江山社稷,在“文死谏,武死战”的价值观支配下,经常会冒死把一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或微如芝麻、轻似浮萍的小事,郑重其事地给君王言之凿凿地提出,以引起君王的高度重视。商纣王在刚开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的时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出了一种担忧。箕子认为,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用陶制土烧的笨重物了,而必然会换成用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你就一定不会再去吃大豆一类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牦牛、象、豹之类的山珍美味了。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你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楼大厦。箕子害怕照此演变下去,必定会带来悲惨的结局。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仅仅只过了5年光景,纣王就演变到了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地步,最后终于被周武王所剿灭。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深刻地说明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如果对小的贪欲不能进行有效地遏制,任其发展,最终必然会酿成大的灾难,造成大的罪恶。

  中国有个成语叫防微杜渐,意思就是说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不让它发展。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把“微”与“渐”捆绑在一起的成语。

  然而,受人性弱点、地位职位、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不都是因为未能防微杜渐,而最后导致名节自毁、锒铛入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事,不都是因为未能防微杜渐,而谈笑间灰飞烟灭,甚至是江山沦陷、朝代迭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个中教训,岂是“沉痛”二字能够概括得了的。

  鲁国宰相公仪休拒鱼,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收鱼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洁身自好,青名留史。

  汉代杨震在“暮夜无知者”的情况下,能对前来的王密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使王密惭愧而回。说明杨震认识到了自己的人品和官品要比那十两黄金贵重得多得多。所以,他能从微处着眼,修德养心,清廉为官。

  1949年3月,毛泽东准备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一再说不要当李自成,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要牢记“两个务必”,虽然是从历史的大事件中汲取教训,为将来进城执政的共产党人敲响警钟,但他这种思想却是从细微处来谋划新中国命运的,微言大义,振聋发聩。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这细节,不正是“微”之所在吗?

  “微”不关注,必“渐”成大;不防“微”患,大祸“渐”成。无论是进德修业,还是济世经邦,我们一定要昏定晨省、战战兢兢、防微杜渐、如履薄冰,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功亏一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