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制定2012~2020年发展规划,率先在全国启动主食产业化工程。主食是指米饭、馒头、面条、杂粮以及速冻食品等一日三餐消费的主要食品。主食产业化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通过现代科技工艺、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营销理念,创造一种新型生产方式,进而形成全新的主食产业。主食产品的品牌建设是带动主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7~8月份,市政协农业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推进主食产业化、产业品牌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工业化体系日趋完善。随着主食产业化、产业品牌化的发展,一批新兴龙头企业正在快速成长。孟州市建起了以鑫源、华兴、金玉米等4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玉米加工企业群,抱团发展。武陟县建起了以斯美特、正龙等企业为主的小麦加工企业群,引进了“三全”“思念”等多家速冻食品企业,年加工能力近20万吨。
(二)产业化扩张初具规模。2013年,我市主要竣工的主食产业化项目有武陟县龙源冷冻食品厂年产1万吨速冻南瓜饼、地瓜丸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博爱县粮食局鸿瑞食品公司日产6万个馒头生产项目;孟州市掌柜食品有限公司方便米线生产线项目,实现生产能力10万包。在建的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挂面项目,已完成一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新开工的有武陟县龙源冷冻食品厂年产1万吨绿色营养真空速冻千叶豆腐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孟州市冠达面业有限公司面食加工基地建设等。
(三)品牌化建设夯实基础。我市以打响品牌为重点,积极支持主食产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84个农业名牌产品中,主食产业占14个。其中,驰名商标有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的“麦乡”小麦粉、“香喷喷”挂面和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的“斯美特”。著名商标有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的“思圆”,武陟县禾丰绿色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菡香”,焦作市金米郎食品有限公司的“劲力郎”,焦作市豫元食品有限公司的“国圆”,焦作市五庆粮油制品有限公司的“五庆”,修武县红三角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麦香娜”,焦作市方便面厂的“豫竹”和博爱县鸿昌粮食购销公司的“鸿瑞”等。
(四)市场化开发彰显成效。我市主食产业化工程的顺利推进,不仅使老百姓的餐桌愈加丰富,也随着市场化开发点“粮”成金,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联动15家企业和单位,带动小麦种植面积40多万亩,小麦就地转化率达85%以上,集群销售收入达34.25亿元。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联动39家企业和单位,带动小麦种植面积达36万亩,实现小麦就地转化率达52%,集群销售收入达20.9亿元。孟州市华兴有限责任公司联动18家企业和单位,带动玉米种植面积达120万亩,玉米就地转化率达88%,集群销售收入42亿元。河南省国营博爱农场联动16家企业和单位,带动小麦种植面积达8.8万亩,小麦就地转化率达60%以上,集群销售收入13.35亿元。
(五)组织化推进强劲有力。我市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实施意见》(焦政文〔2012〕65号),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市粮食局局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税务、土地、金融等相关14个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焦作市主食产业化领导小组。2012年共争取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1533万元,2013年又争取主食产业化项目财政贴息资金219万元,强力推进了主食产业化的发展。
二、制约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市主食产业化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受经济、技术等因素制约,产业升级步伐迟缓,存在各地发展不平衡、主食产品结构不合理、供需差距大等情况。
(一)手工作坊多,现代化企业少。由于科研技术投入不足,我市主食加工业整体仍属于传统的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少现代化的成套流水线,物耗、能耗偏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尤其是馒头、鲜面条等面制主食,均以地摊、夫妻店、小作坊生产为主,呈现生产规模小、环境乱、卫生差,地面污水横流、屋内苍蝇乱飞和“白天是面板,晚上是铺板”的落后无序发展状态。
(二)普通小麦多,专用小麦少。我市小麦、稻谷等农产品种植不能满足现代主食工业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用于加工一般品质的馒头、面条等食品的小麦品种多,而用于高端馒头、面条、面包、饼干和糕点等加工的专用小麦品种较少,给主食加工企业的品质控制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主食工业化的发展。
(三)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主食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标准化意识不强,多数不具备制定标准的能力和条件,加上政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备,造成原料配比、生产操作和产品质量不稳定,主食产品只有数量优势,没有品牌优势。除方便面、挂面和速冻主食产品外,馒头、面条等主食依靠手工加工的粗品多,按照标准质量创品牌、扩大市场覆盖面的精品少。在米制主食领域,大米脱壳等初加工企业占比重大,米制方便熟食品、大米蛋白、米糠营养素、米糠酶、米糠油等精深加工企业占比重小。
(四)半成食品多,即食成品少。主食产品结构不合理,挂面、方便面等方便食品所占比重大,而符合消费者日常饮食习惯的馒头和鲜湿面条等传统主食品所占比重较小。
(五)价廉需求多,高质追求少。居民消费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滞后,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不到位,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习惯于家庭制作主食。尤其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人口,对产业化主食的接受程度不高,多以产品价格作为主要选购标准,使质次价低的作坊主食产品有较大的生存空间,严重影响主食产业化的发展。
(六)个体投入多,政策扶持少。粮油加工业是微利行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税率较高,由于缺乏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等方面没有具体支持措施,导致单打独斗层次低的个体小作坊遍地开花,多数正规主食产业化企业举步维艰。
三、推进我市主食产业化产业品牌化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推进主食产业化和产业品牌化,以品牌带动产业,是集聚主食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委员们建议:
(一)创名牌,推进品牌特色化。一是培育名优品牌。以主食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举措,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知名品牌。二是组建聚合品牌。整合已有的地理标志或产业集群的主食品牌资源,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主食聚合品牌效应。三是挖掘土特品牌。建立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主食产业集聚示范园区,不断推进挖掘包装本土特色品牌(如焦作靳前酥烧饼,孟州炒面、混浆凉粉,博爱浆面条等)。四是推出新兴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提升产业水平,不断推出省级以上主食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地域新兴品牌。
(二)重研发,推进工艺科技化。积极支持企业联盟研发,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提升传统食品工艺。开发优、特、新产品,丰富多品种多用法,促进传统米面和杂粮主食的工业化、方便化、大众化,提高即食性,保证品质;开发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化、专用化的主食原料产品,提高米制食品专用米、面制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等的比重,倡导适度加工、科学健康消费;开发多种规格和风味的速冻、即食米面及杂粮主食制品,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节能降耗水平;改进各种馒头、面条(挂面、鲜湿面条)、饺子等面制主食品,提升产品档次;改进方便米饭、米粉(米线)、米粥等米制主食品,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
(三)严监管,推进流程标准化。抓紧完善落实主食产、加、销质量标准,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管理和监控,确保消费安全。一是要产品指标化。主食产品的卫生、安全、保鲜性等方面要按指标进行生产,消费者按指标进行选购,监管者按指标进行检查、监督、规范市场。二是要原料专用化。加大对专用粮食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提高原粮品质,重点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粮食作物。三是要操作规范化。在原料筛选、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中,把复杂的环节统一规范成标准的操作动作。四是要生产机械化。按卫生安全标准设置机械配料,生产食品要更好吃、更放心。五是要准入制度化。推进产品质量市场准入制,确保粮油食品消费安全。
(四)拓市场,推进产品多样化。我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区,史记有“美食之乡”著称。我们应学习河南兴泰公司的成功经验,倡导民间制作多样味美的馒头、饺子、面条等相关主食产品,通过开展食品展销、比赛等活动,或查阅《焦作名吃揽胜》史料,收集品形、品味、品质多样主食产品和做法,筛选后依托龙头企业规模生产多样化主食产品,并通过引入现代营销理念,辐射全国各地。
(五)稳扩张,推进产加规模化。培育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推动一批特色鲜明、效益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提供服务。以工业化起步、规模化扩张的发展方式,加快我市主食产业化的发展。
(六)强助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一是部门扶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便民主食连锁店要免除经营税费,对首次开办的主食企业和加工经营店要免除办证费用,对主食生产经营中的配套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给予减免或先征后返,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优先安排主食产业化项目,对主食配送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对主食生产销售点设立公益性岗位。二是财政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引导和重点支持主食产业化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粮油精深加工、粮油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等;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粮油加工及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河南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的粮油加工企业,以资鼓励并通报表彰。三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力度,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粮食订单生产基地、粮油加工园区、产业聚集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主食产业化企业设备购置、技术改造、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和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等贷款进行支持。商业银行对主食产业化建设项目,实行直接贷款。探索建立主食产业化融资担保机制,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龙头企业的担保服务。对市级以上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粮食加工企业,应给予一定财政补助。四是土地支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退城进郊,原划拨土地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处置,或者办理出让手续;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粮油加工园区和主食产业聚集区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七)多举措,推进主体多元化。通过招商引资,有计划、有选择地新建一些主食加工企业。鼓励我市优势主食加工企业与省内外资本市场对接,到省内外投资建设主食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对接,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联营等方式,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集团。依托大型加工企业,加强粮油食品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及质量检验检测、信息处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主食加工园区。支持和鼓励主食加工企业与主食设备生产、物流配送等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建立现代主食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八)高效率,推进环境优良化。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把主食产业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沟通协商的工作机制,强化协作配合,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对列入省、市规划的重大主食加工项目,实行市领导分包、联审联批办法,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把我市主食加工业打造成优良服务的场地、要素汇聚的洼地、人才荟萃的高地、产业集聚的腹地、极具投资潜力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