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家成立发展环境与作风建设投诉中心,开通96553发展环境与作风建设投诉热线。小到手机丢失、居民区停电,大到企业污染、部门乱收费,都会在15个至30个工作日解决。96553投诉热线被称为“一个号码管民生”。
全市首家完成“三集中、三直接”运行机制,26个审批部门的首席代表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该中心一个公章代替所有部门的审批公章。过去一个工程建设审批下来300天,现在缩短为40个工作日。“三集中、三直接”运行机制被称为“一颗公章管审批”。
全市首推《电视问政》。每期问政一个群众关心的主题,已涉及垃圾围城、食品安全等10多个主题。第一期关于“垃圾围城”的《电视问政》,有关部门领导被问得直冒汗。节目播出3天后,城区外围垃圾被清理一空。《电视问政》被称为“一面镜子照作风”。
“沁阳市是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我们按照孙书记多次深入沁阳指导活动的意见,紧紧抓住问题牛鼻子,决战整改,通过大讨论,问政于民;大较量,还政于民;大改革,施政于民,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该市市委书记魏新洪说。
大讨论,问政于民
记者近日到沁阳市进行采访,正在该市进行调研的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的一位成员风趣地告诉记者,沁阳市的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进入高潮是从一封感谢信开始的。由一封感谢信引发的大讨论,让沁阳市以钉钉子精神畅通了深挖问题的多条渠道,开启了多条问政于民新通道。
今年3月份,一起10年未能解决的执行案,在魏新洪3次批示、多次督导下13天办结。拿到赔偿款的环卫工人白艳玲给魏新洪写了一封真挚的感谢信。魏新洪看后当即批示:“我们只是做了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人民群众竟如此感激,让我们深感惭愧……”
由此也引发了为期一个月的转变工作作风大讨论。在大讨论中,该市建立了3条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被称为“三条问政”渠道:一是沁阳市发展环境与作风建设投诉中心,二是《电视问政》,三是“网络舆情”。
投诉中心专门负责群众电话投诉、当面投诉、网上投诉、信函投诉。从今年3月份至今,总投诉量100多件,已办结95%,经向群众问卷调查满意率近100%。王曲乡农民陈旺投诉,去年12月,其女儿陈梅去民政服务大厅办理结婚证,因其说话逻辑性差,工作人员怀疑陈梅有精神问题,未予办证。接到投诉后,有关部门经调查,证实陈梅并无精神问题,民政部门随即派工作人员登门道歉并及时为其办理结婚证。
记者近日到该投诉中心采访,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投诉首先要报到市委书记那里,是哪个部门的问题,市委书记都要批给该部门,并限期整改。记者翻开记录本看到,群众反映的自治街水网改造问题,魏新洪今年9月4日批转给主管副市长,要求15天完成,结果在9月18日就已完成。
《电视问政》是该市新开设的电视栏目,从大讨论至今,已推出10多期节目。在大讨论中,沁阳市还在新浪、腾讯等网站上注册了官方微博,定期召开网络宣传网友恳谈会,编发“网络舆情”,截至目前,共整改“出租司机不打表”“超市停车乱收费”“沁阳个别企业排污”以及职能部门行风、政风等问题100多个。
“如果没有临时救助资金的帮扶,我女儿可能上不了学,更别说发家致富了。”该市王曲乡农民张东海对记者说。据悉,张东海的妻子是一级残疾,家庭来源仅靠务农和低保救济。今年张东海的女儿考上大学,而学费成了问题,该市领导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其申请了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资金。而这项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正是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毛文明在入村入户调研后,针对张东海这样的弱势群体设立的,并已经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而这种入村入户的调研在该市也被称为“六联四帮”“五进五问”制度。
“六联”为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在建项目、一名困难党员和一名群众;“四帮”为每名科级干部结对帮扶一个村街(社区)、一个企业、一名困难党员、一名困难群众。“五进五问”为党员干部进机关问效能、进企业问服务、进农户问民意、进村街问发展、进工地问需求。“六联四帮”“五进五问”制度被群众赞为:点对点帮扶,心与心更贴。
“‘三条问政’渠道和‘六联四帮’‘五进五问’制度是沁阳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出的发现问题、深挖问题的渠道,是接地气、纠‘四风’、问政于民的重要载体。”毛文明说。
大较量,还政于民
这是沁阳市委、市政府交出的一份反“四风”成绩单。
文山会海“瘦身”。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共清理、合并各类会议10余次,会议费支出较去年同期下降60.4%;取缔各类简报、参考资料、调研报告21种。
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168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下放,较过去行政审批事项减少31%。
开展公款铺张浪费、过度消费检查活动,对单次消费1000元以上涉嫌公款铺张浪费、过度消费的单位进行跟踪问责。全市9个乡镇和30余家独立成院的市直单位全部设立了机关公务餐厅,全市公务接待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45.1%。
大幅压缩“三公”经费开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通知》,将全市289家独立核算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指标管理体系。截至目前,“三公”经费较活动开展前压缩1347.54万元,下降44.1%。
整治群众办事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市18个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占100%。
针对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公车使用等先后开展专项检查40余次,对8家单位62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诫勉谈话7人,党纪处分3人,该市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共办结案件96起,处分科级干部27人,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组织党员干部签订不出入私人会所等各类承诺书1.15万余份,并组成8个联合督查组进行不间断督导检查,截至目前,共通报批评60余人,诫勉谈话7人,党纪政纪处分3人。
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具体变化。同时,也是一次次部门利益和群众利益、先进与落后的大较量,是一个个还政于民、为民服务的感人事例。
该市在焦作市第一个实行“三集中、三直接”工作法。发改、国土、规划、住建、环保、商务、工商等20多个部门的审批授权首席代表今年8月全部到位后,在最初试运行的20多天里仍然存在多头汇报、多部门盖章的情况,所有审批部门的并联审批会议不能有效保证。对此,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部门跑,上门做工作。经过多次较量,如今各职能部门都设立了行政事项服务科,将分散在职能科室的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归并到该中心的行政事项服务科。通过推行“三集中、三直接”运行机制改革,目前,该市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部门由改革前的22个增加到26个,服务窗口由26个增加到35个,涉及项目由202项增加到354项,首席代表直接在中心窗口现场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
大改革,施政于民
好的作风起于思想纠偏,却延续于规范权力运行的良好制度。要实现这种制度上的突破,深化改革是不可回避的路径。作风建设要有长效机制,最根本还是要靠改革。
该市立行立改事项19项,项项靠改革。其中针对小项目、大包装的问题,该市对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月进行现场核查,并通过组织全市集中观摩点评活动、组织各乡镇办事处开展项目互查等措施,确保项目建设情况的真实性。同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全程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该市专项整治事项91项,同样项项靠改革。通过改革,该市共废止制度45条,拟修订制度1条,新建立制度9条。如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机制,该机制要求每个乡镇办事处选址建一个垃圾掩埋场,每个村建一个垃圾分类堆放场,每500人配备人力垃圾清运车1辆,每户自备2个垃圾桶,根据辖区实际情况落实垃圾集中运输机械若干辆,乡镇办事处成立环卫保洁中心,环卫保洁中心制定统一的保洁标准。
针对各部门的权力,该市探索“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新办法。该市日前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创造性地制定了责任清单。翻开40多家部门的权力责任清单,每一项权力不仅列出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实施依据、办理时限等,还有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权力运行流程图一目了然。如何防止清理单位“躲猫猫”?该市要求“清权”对象全覆盖,将部门、单位的审批、处罚等权力全部纳入清理范围,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
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办事处也根据各自的问题进行整改。公平招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该市教育局出台《沁阳市教育局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免试、划片、相对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同时,将联盟小学、沁阳三小、沁阳四小等指定为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和外来经商子女就读学校,与城区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公正。
一位王曲乡的干部告诉记者,过去那种群众四处找领导的情形再也不见了。一位前来该乡服务中心办事的老太太风趣地说:“如果树窝里有食,麻雀就不会往麦秸垛里钻。现在政府把我们的难事全解决了,还往上跑啥呢?”
“群众的言语反映了施政于民的实效,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果。”沁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晓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