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润京津,一渠清水一渠情。究竟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不负这“渠首与渠尾,共饮一江水”的深情!
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一路行来,时时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着。从丹江口水电第三代建设者张洪波的热情向导,到走读南阳渠首地的古今呼应;从沙河渡槽的“长虹静卧”,到穿黄工程的“潜龙暗渡”;从漳卫河边的千年诗风,到“福水河”岸的幸福憧憬;从沿线人民对长江水的殷切渴望,到京津之地为接纳“南水”的配套建设……此次的南水北调中线之行,记者切身感受到了这一世纪工程的真实与温度。
站在北京团城湖的入口远望,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从陕西商洛源头那滴滴甘泉,到丹江口水库的万顷碧水,从陶岔渠首的汩汩清流,到活水源源不断惠及京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祖国的南方与北方、水源区与受水区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