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民俗村街头,停放着三辆破旧的四轮老木车,均有百年以上历史,是中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实物见证。这种老木车叫太平车,也叫老牛车,被专家称为“中国车辆活化石”。如今,这种老木车已退出历史舞台三四十年,平时很难觅其踪影,但它承载着中原农民的集体记忆,车上一根根腐朽的木头、一片片生锈的铁片,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三辆老木车吸引年轻人眼球
10月22日下午,三名来自郑州的90后小伙儿,走进七贤村仿古小吃街,站在一辆老旧木车前不停地按动快门,拍照留念。“这是什么车啊?木材看起来这么旧了。”一个小伙子问。“这是我农村爷爷老家使用的架子车吧?”另一个小伙子说。“不对,农村的架子车都是两轮的。”三个小伙子左右打量这辆四轮老木车,眼神中充满好奇。
三个小伙子拍照的这辆老木车,呈长方体,长约2米,宽约1.5米,虽然车身、车轱辘全是木头材料,但容易磨损处、连接处均用不同厚度的铁板、铁铆钉镶嵌,车辆四平八稳,十分牢固。
一个小伙子伸出胳膊,使劲推了推,老木车竟然纹丝不动。“这辆木车叫太平车,别看是木头的,一辆车重300公斤,一个人很难推动。”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拉这种车的牲口一般都用牛,尽管牛走得慢一些,但它比驴和骡要稳当而有力,这是其得名太平车的原因之一。
“以前生产队里就有两辆这车,是土改时从地主老财家里没收的。”七贤民俗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据介绍,太平车载重量大,非常适宜于在地势平坦的地区短途运输大批量的东西。过去,拥有太平车者多是富裕人家或商行货栈。历史上,它曾长期作为中原的一种重要运输工具,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但随着汽车的增多,太平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太平车的历史可追溯到夏禹时期。据《路史后纪》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时期封奚仲为夏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由于天中地区盛产造车的上乘材料“槐”,遂将奚仲分封到这里,并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挚”为其国名。奚仲父子率领族人到这里后就地取材,广纳民智,在原有舟车的基础上终于创制出四轮太平车曰“舆”。据相关史料记载,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有几辆用四匹或两匹健骡拉的太平车。
如今,太平车的存世量非常少。有专家称,太平车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因为保持着夏代“辀车”的雏形,所以被称为“中国车辆活化石”。
一辆老木车能换一辆小轿车
“别看太平车这么破旧,一辆太平车能换一辆小轿车呢!”高涛说。七贤民俗村小吃街入口广场处摆放的一辆太平车,是三辆太平车中保存最完整的一辆,建造于清朝末期,七贤民俗村花11万元购得。
今年春天,高涛带领几名助手在河南与陕西交界处一个偏僻小山村收购老砖瓦时,意外发现了这辆保存完好的太平车。“太平车是从远古沿袭下来的一种古旧车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七贤民俗村为展示民俗文化,多方打听购买太平车,但由于存世量非常少,始终没找到。这次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高涛兴奋地说。
高涛通过附近村民找到了这辆车的主人。“你们不是第一个看上这辆车的。前一阵还有人开着豪华小轿车来村里找我,愿出高价买这辆太平车。很不好意思,我们不想卖!”这位60多岁的老汉斩钉截铁地说。
高涛并不放弃,继续做这位老汉的思想工作。“我们收购这辆车,主要是用作展示和教育。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老农具是啥样子了,我们建设民俗村,展示这些老农具,是为了让现在的年轻人不忘本,知道以前生活的艰难。这辆车放到我们七贤民俗村后,你可以随时来观看。”高涛说。
当得知高涛并不是他以往见到的那些倒卖文物的贩子,老汉终于松了口。最后,双方以11万元的价格成交。这辆在小山村使用了上百年的太平车终于被运到焦作。两个月后,高涛带领几名助手在安阳林州太行山区一个小村庄收购老砖瓦,再次发现了两辆太平车。遗憾的是,这两辆太平车已有多处出现破损。最后,这两辆太平车分别以三万元和四万元价格被收购。
“我们正在建设的民俗博物馆,还要收藏更多的农具,它们是农耕时期的缩影。岁月在更迭,时代在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曾经的记忆和对旧物的怀念,我们要让老农具继续发挥‘余热’,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高涛说。
太平车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这车以前不稀罕,生产队里拉粪、收庄稼全靠这车。”老家在温县,如今在七贤民俗村做生意的老张观看了太平车后说。今年76岁的老张,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这辆外观笨重的车辆,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老张记事儿时,太平车好比现在的豪华轿车,有钱人家里才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张所在的生产队有两辆太平车,主要用来拉粪、运庄稼。夏秋季节,人们会用它运输小麦、黄豆、玉米等。运输时,人们用牛把车拉到地里,边走边装,上面站个人专门踩车。太平车载重量大,每次车上的庄稼垛得像小山一样高,人们用绳捆得紧紧的。然后,一个人走在前面牵牛,后面的人控制车方向。牵牛的人为了让牛听使唤,需要使劲拉住牛鼻子上的绳子。
太平车还有一项光荣使命就是当婚车。每当有村民娶新媳妇的前几天,太平车就被涮洗一新。到了那天,车上还要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喜字。新媳妇坐在车里的椅子上,车帮上也坐好几个人。牛头上拴了红布条子,表示喜庆。“太平车,四轮滚,上面坐着花大婶;打牛马,快快走,来到娘家大门口;小弟跑来抱包袱,小妹跑来牵我手……”这首童谣就是用太平车娶新媳妇的真实写照。
生产队里缺牲口的时候,男女老少一大帮同拉一辆太平车,有的一根绳两个人拉。农村吃大锅饭的年月,人有劲没有劲、使劲不使劲都可以拴绳拉车,那全是为了混工分。所以,一个人批评另一个人不使劲拉车的口头语是:“你看你,把绳给拉弯了。”
太平车最大的缺点是拐弯不便,再就是它的车轮没弹性,不能在太湿的地里拉太多的庄稼,因为拉得多,四个轱辘很容易陷进泥里。那时候,经常出现一大车收的麦子被困在地里的难事。卸下庄稼拉吧,空车是容易拉出来,但庄稼还是丢在地里;不卸庄稼硬拉吧,往往把牛和人都累个半死,车还是出不了地。
由于太平车太过笨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改进太平车,换装橡胶轮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常的短距离运输大多改用两轮的架子车,比起太平车要方便快捷很多。从这时候开始,太平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数量迅速减少。废弃不用的太平车,有的主人嫌占地方,被当柴火烧了;有的长年无人问津,渐渐腐烂掉了。最终,出现了太平车一车难求的现状。
“太平车就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我们高价收购来,摆在民俗村,一是让人们了解历史,因为很多年轻人不认识它们了,不知道以前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让人们增长见识,了解太平车的用途,进而感受前辈劳动的艰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