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她,依靠勤劳与智慧,从一片荒地上建起了年产值数千万元的工厂,产品走进大庆油田、首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
她,坚持感恩和公益,将工厂发展成果惠及相邻,为乡村修路、打井,资助贫困家庭及困难学生,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
她就是沁阳市五洋玻璃钢厂副厂长陈麦清。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农民企业家,探访她的致富路、公益心。
沁阳市西向镇被誉为中国玻璃钢之乡,是中国四大玻璃钢生产基地之一,陈麦清经营的五洋玻璃钢厂就坐落在这里。1988年,恰逢全国下海经商热潮,当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陈麦清还是村办玻璃钢厂的一名业务员,她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和丈夫陈青庄“另立门户”。然而新建工厂谈何容易,缺少资金是陈麦清面临的首要困难,除了向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钱外,她还把家里准备盖房用的材料拉来建厂。
工厂建立起来后,陈麦清主要负责企业的经营生产。她心里很清楚,一个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依靠过硬的质量。为此,她在生产中特别注意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出厂。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五洋玻璃钢厂也逐渐走向正轨,从众多的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陈麦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止步不前,她积极考察市场,了解玻璃钢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次次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重新规划投资。
2004年,五洋玻璃钢厂又投资200万元购进了一套FRP全自动玻璃钢板材生产线。为了尽早生产出新的产品,陈麦清始终和工人们坚守在生产一线,调试新生产线,确保生产的产品质量合格。随着市场变化,陈麦清倡导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以扩大市场占有率。2005年以来,五洋玻璃钢厂相继申请了玻璃钢沼气池、玻璃钢冷却塔等多项专利。
过硬的产品质量、锐意创新的精神,使五洋玻璃钢厂规模越来越大,工人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如今的200余人,年产值也由几十万增加到2000余万元,其产品被运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河南豫光金铅办公楼等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陈麦清不忘乡亲,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只要企业有适合村民的工作岗位,她总是优先考虑本村村民,解决了周边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十分关注周边的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对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和上不起学的学生给予无偿资助。她还积极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无偿投资200多万元为村里修路、打井、建校。
为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陈麦清从1990年至今自筹资金,先后举办了“五洋杯”篮球赛、“青庄杯”书画展、“五洋杯”象棋赛等文体活动,同时还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歌舞队等文艺活动团体。每逢农闲和重大节日,陈麦清就带领这些文艺团队参加活动。
“陈麦清致富后不忘乡亲,为村里做了许多好事,主动帮助大家解决困难,资助贫困家庭,赞助各种文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是全村人学习的榜样。”沁阳市西向镇五街陈氏祠堂理事长陈天吉说。
记者手记
在一块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建立起年产值2000余万元的企业,这中间付出的辛劳与汗水恐怕只有陈麦清心里最清楚,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脚踏实地,更需要的是一种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
陈麦清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时候,她没有独自享受,而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大多数村民,出资为村里修路、打井,帮助困难家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担当和责任。
陈麦清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对社会的无私贡献,是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其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升华。采访中村民们对陈麦清发自内心的一句句称赞,正是对她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