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博爱县月山、柏山、许良等乡镇许多村庄的姜农都在这一天放下其他家务,开始收获生姜,下窖储存。
在市人民路西博爱段自东向西可以看到,沿途月山镇下棋城、西庄村的道路两旁,至前后乔村,以及上庄、花园、草厂寺村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姜农喜气洋洋收获生姜忙碌的身影。
都说博爱姜好,咋好?好在哪儿?
为探寻博爱姜的根源和奥秘,记者于10月16日慕名来到月山镇花园村,找到了该村曾担任过市政协常委、现从事博爱姜的种植和深加工研究的张天福了解情况,并约定到霜降这天再来见证姜农收获的喜悦。
“博爱姜太娇嫩,收早了不行,容易烂;收晚了也不行,容易冻,且药理作用减弱。只有到了霜降的时候才是最佳的收获季节。”与博爱姜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年63岁的张天福向记者介绍。
花园村过去叫北上庄,因乾隆巡游时夸赞这里“水榭凉亭好风光”而得名,又因上庄村这一带土地肥沃,泉水清澈,盛产上庄姜久负盛名。所以“博爱姜”又叫“上庄姜”,也叫“清化姜”,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相传,当年炎帝神农尝百草就是从发现生姜妙用开始的。一天,炎帝神农在月山寺附近不知吃了何物气喘胸闷,头晕眼花,食物中毒了。迷迷糊糊中他吃了一块茎状的不明物,结果奇迹出现了:顿感闷气消释,神志清醒,而且还觉得精神倍增。这小小的植物块茎,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于是,炎帝神农就以自己的姜姓为这种植物命名。
博爱姜块大、丝细,不但具有味道鲜美、香辣宜口的调味作用,而且还有极强的抗寒、健胃、发汗、祛病的药疗和健康保健之功效,因而备受关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现在焦作怀庆府人无论身在何处,在感冒发热或胃肠不适时,在烹制佳肴或到农贸市场购买调味品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博爱姜,非博爱姜不买,就好这一口,好这种回味无穷的味道。
终于等到了霜降这一天。10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花园村,直奔收姜地头。远远望去,田间一派繁忙景象,碧绿的姜田,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淡雅的姜香,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土壤、气候,仿佛就是专门为博爱姜而准备的。
在收姜的地里,脸上挂满笑容的姜农,仍延续用最原始的办法收获生姜。只见他们用钢叉撬起姜根,托起生姜,掰下老姜,小心翼翼地把鲜姜整齐地放在地上,再掰下姜苗,码放在姜篓中等待下窖。
手捧鲜嫩的博爱姜,记者辨别不清什么是老姜和鲜姜。今年80岁的花园村姜农张习广老人告诉记者:“育好的姜种也就是姜母,入地后分成两支,随着时间的增长,二生三,三生更多,长成新姜。奇特的是姜母随着新姜的生长不会消失,等到收获的时候这小小的姜母就变成了肥硕的老姜,继续为姜农创造价值。”
也许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姜还是老的辣”的道理吧!
记者在与花园村、下棋城、西庄村以及上庄、草厂寺村姜农的攀谈中得知,目前这里的姜农无不为水质污染造成的烂姜现象以及博爱姜种植面积的减少而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