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通过综合治税,用几个月的时间干了几年的活儿!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综合治税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我市综合治税工作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成效明显。截至今年9月底,通过综合治税平台核查、入库税款3.25亿元(全口径),拉动税收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国税部门综合治税成效达到1.35亿元;地税部门累计核查税款2.05亿元,已入库税款1.9亿元。
据了解,从今年4月起,我市全面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市政府成立市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公安、房管、国土等50个涉税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将涉税信息报送至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国税、地税两部门通过分析涉税信息查找税源,及时将税款足额入库。
目前,我市依托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建立了一条渠道畅通、体制完善的社会化综合治税新路子。首先,建立了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全市财税信息共享平台及六县市子平台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平台数据仓库已装载50个成员单位信息需求表165张(套),建立了国税、地税、工商、质监、公安、统计、财政等7个全量数据库,信息总量500余万条。
通过综合治税,提升了政府部门的管理层次。综合治税作为部门联合行政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对成员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倒逼机制,促使成员单位重视数据、关注数据,提高了信息化水平。记者了解到,政府先后投入300多万财政资金,加强市房产管理中心的数字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录入比对核查,发现2013年疑点税款1.3亿元,涉及企业648户。
防范了税收征管风险。随着综合治税工作的深入开展,税收征管中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也不断暴露出来。如各级驾校隐瞒收入、行政事业单位房产资产出租、企业股权转让涉税、行政审批环节涉税等问题,税务部门鞭长莫及,只能靠事后稽查追征,增加了税收成本。为此,市综合治税办实施了“先税后证”“先票后证”等举措,在各个涉税环节严格把关,直接堵塞税收流失通道。
目前正在实施的有四项:一是委托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相关税收进行监管代征;二是委托国土部门在土地流转环节实施“以票控税”“先税后证”;三是委托工商部门在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时,采取“先税后证”的措施,加强所得税管理;四是委托公安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实行“先票后考”。
综合治税已成为我市破解收入征管难题的突破口和新起点。今后,针对行业特点,我市将逐步扩大“先税后证”“委托代征”的范围。同时,构建政府财税“大数据”体系,逐步拓展信息平台反映功能,通过对个人不动产、户籍人口、工资、土地等数据进行分析,为下一步资源税、房产税、个税等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而“社会财产”的透明化,将有效减少政府重复性支出,为建立科学的预算支出定额体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