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温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丹江水自渠首而出,一路自流向北,黄河成了阻挡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穿黄工程开邙山、破泥沙、出河滩,排除万难穿越黄河。
至温县,中国南北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在这里完成了历史性的“聚首”。
对于因古时境内有两处温泉而得名的温县,水资源自然是不缺的。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最为丰富的两个地区之一,温县48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总长227公里的13条河流在该县境内纵横交错。
其意义在于,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四渎”,有三渎穿境而过。所谓渎,是指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的合称。
四渎之称谓,还有一说来自于星官名。四渎共有四颗星,一颗在双子座内,三颗在麒麟座内,《晋书·天文志》有记载:“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故称上述四条河流为“四渎”。
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温县的决策者及当地的百姓在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地全力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同时,找到了温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围绕水系建设做文章。
让我们将目光锁定在温县的水系建设上,去捕捉他们在构建“水清、水丰、树绿、路畅”,实现“蓝天、碧水、绿地”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市的同时,也观注其在惠及民生、招商引资及新城区建设中闪现的一个个亮点吧。
水润古温之规划实施篇
水系景观,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灵秀之气。水系建设,便是呈现温县城市气质、城市性格的重要平台。水系建设若要完美无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2009年,该县邀请清华大学的专家结合该县实际对水系进行了综合规划。其总体思路是将温县境内13条全长227公里的河道形成生态水利网络,水系建设与城市规划和温县发展相互协调,密切结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温县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具体而言,总体思路一是立足于河道治理、引水补源、水环境整治、城市防洪等工作,逐步对境内蚰蜒河、老蟒河、蟒河等13条河流综合整治,利用引黄、引沁、南水北调、广利补水渠等水源与各条河流相互结合,互为补充,重点搞好温县城区、陈家沟景区、温县科技示范园区的引水工程,建成以全县河道、灌区相互连通、水源互济的补水网络;二是利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三个取土坑,改建形成温县平原小水库引黄调蓄工程,形成面积95.6万平方米、总库容523万立方米的生态湖,实现新城区三纵三横的生态渠,实现水中有城、城中有水,打造城东新区亮点,为新城区的补源、生态、灌溉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三是利用国家即将实施的小浪底北岸灌区和西霞院引水工程,对分配于温县的水源指标综合利用、优化配置,利用济河、护城河、老蟒河等河流补源灌溉,解决温县3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生态水系总体目标建成后,温县城乡将河道通畅、渠水清澈、风景秀美,地下水源得到充分补充,河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省最大的青峰岭漏斗区发展得到有效遏制,从而达到 “水清、水丰、树绿、路畅”生态宜居的目标。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整治河道82公里,完成投资17000万元。目前,该县年平均引黄河、沁河、广利渠水6000万立方米,已发展补源面积150平方公里,以灌代补面积达15万亩,新增加河道灌溉面积4.5万亩。温县环城北渠、东渠拓宽改造基本完成;全长4公里、总面积1500亩的蚰蜒河滨河公园、荣蚰河滨河公园建成投用,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环城南渠整治改造和环城西渠改造提升工程即将启动,“水绕城走,城在水中”的独特景观正在形成。
水润古温之惠及民生篇
水系建设,发挥好灌溉、除涝、补源、景观四个方面的作用是其应有之义,每一项都与民生休戚相关。温县的水系建设处处彰显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时时滋润着42万古温大地人们的心田。
10月26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南张羌镇南渠河村村民李山峰,又带着小孙子到离家不远的蚰蜒河滨河公园游玩。看着眼前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美丽景色,他心里感触良多。在接受采访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你一定想不到这条河以前是条臭水河、毒水河吧!往这儿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呢!”生硬的口气却难掩他脸上会心的笑容。
位于村北的蚰蜒河,让岳村乡前岗村的张国义老人没少吃苦头。他说:“这条臭水河不仅污染了环境,还污染了地下水,打一口100多米的深井,抽出来的地下水还有股怪味!”
该县实施的引黄补源工程彻底解决了困扰张国义多年的烦心事儿。他说:“引黄补源西渠通水后,不到半年时间井水就变甜了,另外过去用井水浇一亩地,光电费就要30元。现在,渠里有了黄河水,浇一亩地5元钱用不完,又快又省力。”
不仅如此,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为作为铁棍山药原产地的温县带来了丰富的氮和磷,提高了山药的结实数和产量,改善了产品品质,使温县的铁棍山药在全国市场上赢得了“珍怀”的美誉。
水润古温之招商引资篇
招商引资亮点纷呈,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温县水系建设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为科学经营城市,走“投入—产出—再投入—更大产出”的良性城市发展道路,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子夏大街、新一中和职教中心,曾是该县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
项目论证之初,不少人为之眉头紧蹙,这么多钱去哪儿筹啊?在金融系统的支持下,项目如期动工,又有人为之一筹莫展,这么多钱该怎么还啊?
然而,随着滨河公园的修建,投资商争相在这里开发房地产,周边地价扶摇直上,仅土地增值部分便偿还了修建上述三个项目的银行贷款还略有盈余。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今年1~9月,温县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7 个,总投资89.9 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9 个、10亿元以上项目1 个。
省文投公司来了。该公司计划投资36亿元的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位于温县陈家沟村南,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原民居古村复建、太极养生小镇打造、太极文化及太极拳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观光生态农业、体验式旅游示范基地拓展等。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写生、写作、旅游、养生、影视拍摄、文物保护等具有中原特色的风情小镇。
省水投公司来了。该公司与温县将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两个取土坑进行改造,实施新城区生态湖项目(平原小水库引黄调蓄工程),共占地1500亩,可蓄水500万立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生态湖投资4.2亿元)。
中广国际公司旗下河南影美集团来了。该公司计划总投资30亿元的太极影视城项目,目前已经开始实施。该项目定位为中国电影后期制作暨文化和技术交流基地,主要内容包括影视后期制作、专业人才培训、剧情式互动拓展、影视器材、设备展览、节目交流、影视揭秘深度体验等高端文化体验旅游。同时,融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温县历史文化元素,兼顾城市文化等公益建设性质。
河南新晋美控股集团和大象无形文化产业公司来了。两家公司共同投资20亿元兴建的司马懿益智文化园项目,是一个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定位为两晋文化风格主题。主要包含影视剧拍摄、文化主题旅游、产业数据库、文化会展、经典品牌发布、商业配套以及旅游地产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运营目标为每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人民币。
水润古温之城市建设篇
“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 2010年,温县县委、县政府用战略性的思维提出了城市战略,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一城四区”,指温县县城包括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和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
四区联动,水绕其间。
新城区依托现有荣蚰河水系、老蟒河水系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取土坑改造形成的太极西湖、太极东湖,形成“三横三纵贯通、两湖相依相傍”的景观水系。今年年初以来,该县立足于打基础、拉框架、聚人气,重点实施了九项城市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功能区连片开发,不断增强新城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目前,黄河路新城区段修建性详规和子夏大街两侧城市设计已编制完成,子夏大街与黄河路交叉口商务中心项目正在招商,连接老城区与新城区的黄河路东延工程已竣工通车,新城区全面拉开建设序幕。下一步,该县将启动建设新城区子夏大街沿线商业带,建设太极西湖、太极东湖,兴建温泉度假中心、接待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单位向新城区搬迁,一座充满现代气息与文化气息的新城区即将诞生在古温大地。
该县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新、老蟒河整治改造结合起来,特别是重点推进纬一路生态长廊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滨河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如同滚滚而来的蟒河水一样,四海客商将会汇集在这一片招商引资集聚的“洼地”。
此外,产业集聚区还先后实施了纬三路东延、纬四路、纬七路、萃湖路、综合服务中心、海旺弘亚商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温县产业集聚区内通车里程达89.7公里,架设各等级供电通信线路180公里,敷设供水管网167公里、排水管网334公里,有力提升了综合承载能力。
目前,温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7家,特别是总投资15亿元的海旺弘亚综合服务中心,目前一期海旺弘亚温泉酒店已竣工投用,二期海旺弘亚国贸城即将开工建设。该项目也将成为集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会议会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经济综合体,全面提升温县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老城区是目前温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的综合性服务中心。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商业升级、绿化美化,老城区的人居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温县根据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老城区现状,积极实施城市改造工程,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美化绿化,对公园、游园、进出城口等重点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全面展开,华豫溪谷、阳光新城、锦都花城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建成投用,凤凰城、盛弘尚都等大型商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太极拳是中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是温县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温县围绕“立国家项目、争世界遗产、做国际品牌”的目标,重点做好“根、拳、养生”三篇文章,努力打造成“寻根拜祖、文化交流、健身养生”三个高地,大力推进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建设,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太极拳产业开发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陈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温县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11年,温县荣获“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称号;2014年,陈家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陈家沟文化旅游区跻身“全省十大文化旅游集聚区”。目前,区内道路、供排水、亮化、绿化等工程基本到位,营造了舒适、便捷、整洁、优美的旅游环境;总投资23亿元的太极拳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演武厅、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建成投用,并已作为太极拳比赛的主场地,成功举办了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等重大赛事,今年年底央视“武林大会走进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活动也将在此举办;总投资36亿元的太极拳文化生态园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划设计,目前项目总规、详规已编制完成,正在申报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温泉井、景观道路等正在施工,陈家沟老村改造项目,现正由中国乡建院、绿十字规划设计,项目全面建成后,陈家沟将成为集写生、写作、旅游、养生、影视拍摄、文物保护等具有中原特色的风情小镇,具有厚重文化气息的原生态古朴村庄。杨露禅学拳处复建、东沟改造等重点项目正在积极实施,还原了历史风貌,丰富了文化区内涵。积极争取鑫源路与桃花峪黄河大桥连接线、陈家沟村南黄河浮桥等项目,拉近温县与郑州、焦作的距离,使陈家沟向北与云台山,向南与少林寺,向东与嘉应观,向西与司马懿故里、东口老子悟道处、韩愈故里等旅游资源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倾力打造集休闲、旅游、养生、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水系建设已经成为温县县城的灵魂和命脉。如何进一步做好水文章,让城市的水尽快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10月21日下午,温县县委书记魏曰高带领县党政考察团到焦作考察水系建设,学习借鉴我市在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的好做法好经验。
考察结束后,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考察,感受到了焦作水系建设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大动作,看到了差距,提升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焦作在城市水系建设中的好的理念、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高标杆,提升标准,提高质量,加快新、老蟒河改造和环城水系建设,引好黄河、沁河水,强力推进水生态建设和美丽温县建设。
文/本报记者 张鹏
图/捷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