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南水北调中线段大型系列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水韵竹风是吾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韵竹风是吾乡

作者:本报记者 许伟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南水北调中线沁河倒虹吸工程博爱段出口控制闸
  竹林保护
  青天河红叶
  月山寺八极拳
  博爱姜大丰收
  政府补助,农民喜迁新居
  民生工程
  博爱产业集聚区
  燕京啤酒质检线
  河南裕华高白玻璃有限公司
  幸福湖鸟瞰
 
   

    

  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温县穿越沁河进入博爱,全县境内全长18.41公里,由南至北途经该县金城乡、苏家作乡、阳庙镇等3个乡镇21个行政村后(阳庙镇、苏家作乡于2012年5月划归焦作)进入中站区南敬村。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该县线长、面广,情况复杂,是全市过境河段最长、涉及农户最多、协调难度最大的施工段。工程征迁工作自2009年4月初开展以来,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好国家重点工程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征迁安置任务。

  其实,博爱县素有“竹林水乡”之美誉,水资源丰富也是博爱县一大资源优势。近年来,该县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牢牢把握“十大建设”专项行动计划重大机遇,倾力打造“三纵五横两湖一湿地”城市生态水系格局,城区新增水面1200余亩,全面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再现了“竹林水乡”的画般美景。

  博爱,自古水丰竹茂,今又水韵竹风,便是吾乡。这是记者在博爱县实地采访时的真切感受。

  10月23日,记者驱车行进在博爱环城公路上,但见水面宽阔、碧波荡漾的景观河与路并行,绕城一周。新砌的河道整整齐齐,清澈的河水时而湍流、时而平缓,不时被人工堰逼成一个个小瀑布。而在磨头镇胭粉庄村,当记者行走在百亩竹林间时,可听竹风阵阵,顿觉心旷神怡。

  “博爱能够再现‘竹林水乡’美景,让居民诗意而栖,主要得益于博爱实施的水系建设。”一路随行的博爱县宣传部工作人员陈爱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博爱县紧紧围绕市委“十大建设”的工作要求,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水系现状格局,精心谋划,严格实施,努力构建“一轴带动、两湖一湿地、三纵五横引绿、山水融城”的城市生态水系格局。

  如此一个水系格局,听来总觉有些抽象,记者决定沿着穿城而过的幸福河之轴,一探究竟。

  清水绕城郭

  水资源丰富是博爱自古以来的一个资源优势。史载:“丹水自山西凤台入,为丹口,迳鄈城。”

  仅现存的流经博爱县城的河流,就有幸福河、蒋沟河、北横河、上秦河、下秦河等。然而,由于污水排放、泥沙沉积等原因,这些河流大多成了存有防洪隐患、臭气熏天的“龙须沟”。

  痛定思痛。博爱人凭借青天河水库丰富的水资源,引水入城,再现了“竹林水乡”的美丽景象。2011年,博爱县委、县政府委托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开始编制《焦作市博爱县城区水系规划》,并在规划建设城市水系伊始,就突出景观特色,兼顾城区防洪功能,将水量合理分配到各河道,使景观河里的水蓄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博爱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张超说,博爱县经科学规划,决定结合现有水渠格局,除了地下泉组补源,在枯水期通过上秦河将丹河水引入城区,并清淤河道、修砌河床,形成了西向东流的下秦河补源渠、发展大道明渠,北向南流的幸福河、蒋沟河等四条景观河环城一周的格局。

  在幸福河与发展大道明渠的交汇处,但见在这个包涵着小桥流水、步道水面、凉亭喷泉的湿地公园内,白鹭低飞,野鸭畅游,与河道边正垂钓的居民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图画。

  “幸福河湿地公园总建设占地125亩,但这里仅是博爱城市生态水系的‘水龙头’。”张超心中仿佛有一个水系图,他回身指向与湿地一桥之隔的对岸,“除了规划在城区北部的幸福河上游的湿地公园之外,还沿幸福河规划建设了滨河游园,并在幸福河下游的县城东南角形成了350亩的幸福湖湖面,规划建设了总占地550亩的幸福湖公园。”

  博爱水系的“一轴带动”由此实现。除此之外,该县还对北横河、上秦河补源渠两条河道进行了改造,并完成人工栽植水保林106公顷、经济林82.69公顷。

  截至目前,博爱县城市水系建设总投资达3.8亿元,随着三条南北向、五条东西向城区河流的建设贯通,以及博爱公园、幸福湖公园、幸福河湿地公园的基本建成,集防洪、供水、生态、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纵五横两湖一湿地”城市生态水系格局已基本形成。城区新增水面1200余亩,博爱已打造成为一个“山青、水秀、河畅、湖清、景美”的生态宜居之城。

  一位正在幸福河边散步的退休干部高兴地说:“治理前,每遇大雨,污水横流,如今真是一河清水穿城过、两岸风景醉人心啊!”

  绿竹村边合

  如果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文人们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理想,那么,“村村门外水,处处竹为家”则曾是博爱人普通田园生活的生动写照。

  说起博爱竹林,更可以追溯至两千年前,据《山海经·北次三经》记载:“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石,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可见从战国至西汉初,丹河流域一带,已多竹子。博爱也因“地多水竹,最为清幽”,素来享有“竹坞”“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美誉。

  在博爱县许良镇冯竹园村,仍有一通清嘉庆年间的“三官庙竹园碑(德政碑)”,如是记载:“万北里图,资丹水灌溉,种竹者多;虽土地所宜,实民生攸赖。向衙署间有需用,俱在竹厂采买……”

  据介绍,由这一独特资源衍生出的博爱竹器也叫“清化竹器”,有200 多个品种。作为我国北方竹编的代表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化竹器”有过宫廷贡品、万国博览会、驰名四海的辉煌,也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清朝时,博爱县许良镇成立了晋、冀、鲁、豫四省“竹客会馆”,成为北方最大的竹产品交易中心。直至今日,博爱县依然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原竹集散地。

  “博爱竹林是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规模产业化竹林,主要品种有斑竹、筠竹、甜竹、变竹等。”张玲是博爱县林业局竹林保护管理工作站的第二任站长。

  “我们站是全国唯一一家从事竹林保护管理的机构。”张玲言语间透着自豪,也带着些许无奈。由于水源和经济效益的减少,竹林曾大面积减少。2001年工作站成立时,博爱竹林面积曾一度仅剩下1.03万亩,如今增长为1.16万亩。

  数量上虽然只是小幅增长,但其中付出的努力却少有人知道。在磨头镇胭粉庄村的百亩竹林里,记者看到竹林下铺设着白色的喷灌带。“现在单靠经济效益,很难保证农民栽植竹林的积极性,为此县里对竹林管护的补助资金已有200多万元。”张玲坦言,博爱竹林的恢复,还应依靠提倡林下经济、提高综合效益的路径。

  同时,博爱竹林还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古竹园遗存和竹文化发源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明代“乐圣”朱载育、“竹林七贤”等历史名人,产生了著名的词牌名“沁园春”等。

  如今,在这个占地百亩的一等竹林里,可见斑竹摇曳,能听竹风沙沙。我们相信,在竹林水乡人的努力下,定能再现绿竹猗猗的昔日美景。

  延伸阅读①

  美丽乡村 和谐博爱喜事多

  本报记者 许伟涛

  一渠清水绕城郭,水居相融惠民生。

  无论是“河湖相通、城水相融”的水系建设,还是以张玲为代表的博爱人对竹林再盛的渴望,对照着的是竹林水乡人致力打造“实力、宜居、美丽、和谐”新博爱的宏大愿景。

  “竹子最大的功能就是生态功能。”张玲告诉记者,竹子与水可谓齿唇相依,竹子生长离不开水,而其根系深且发达,所以竹林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要远远高于普通的生态林。

  其实,对照凸显特色,建设“宜居博爱”,博爱县也不仅限于发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突出“竹林水乡”特色,以水系和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博爱新型城镇化水平。该县还按照“改造老城、建设新区、建管并重、多轮驱动、滚动发展”的思路,推动城区“北移东扩”,加快焦博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焦作市城区组团。同时,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扭转城乡环境脏乱差现象,打造文明有序、整洁美观城乡新形象。

  截至目前,图书大厦等3个新区项目主体完工,宏基中心广场等2个商业综合体即将建成,盈佳御景园等9个商住小区和七方社区等6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快速推进,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步伐加快。该县还加快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区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市人民路新月铁路桥代建合同已经签订,即将启动建设。

  同时,博爱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之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然而,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广泛发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

  6月18日,该县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卫生净化工作专题会议,下发了《博爱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博爱县美丽乡村建设净化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之后确定了“一镇”(柏山镇)、“八村”(清化镇罗庄村、许良镇南道村、月山镇小辛庄村、柏山镇上期城村、磨头镇李洼村、孝敬镇坞庄村、金城乡钟庄村、寨豁乡寨豁村)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净化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如今,假如您来到博爱县金城乡钟庄村,肯定会感觉很诧异。因为在这里,既看不到果皮纸屑、破砖烂瓦,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农家杂物。沿街满目花草,洁净的墙上看不见一点“牛皮癣”,其整洁、干净度丝毫不比城市差。

  如此效果,完全得益于该村自觉坚持了14年“门前三包”。这个仅有96户人家396口人的村庄,过去是有名的脏乱差村,垃圾乱扔、杂物乱放、乱涂乱画、污水横流,一到夏天和秋天,臭气熏天,蚊蝇飞舞。为改变这种状况,2000年以来,该村以创建省级卫生文明村为抓手,对生活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对“七纵两横”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对全村农户厕所进行改造,全部改成了双瓮漏斗式或三格式化粪池,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河南省命名为首批卫生文明村。也正由此,钟庄村成为博爱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标杆之一。

  胸怀生民者,目光多及民生;心怀百姓者,眼里百姓最大。记者在博爱采访,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博爱县委、县政府正以宏大的气魄,写大“百姓”惠民生。

  这里有一组数据,堪为佐证:截至目前,全县8个乡镇204个村筹资840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108个村庄完成净化工作,占全县村庄总数的53%;7个乡镇高标准建设了垃圾分类场24个;120个村建设了垃圾填埋场,配备了520辆垃圾清运车。同时,该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县、乡镇、村依据2∶2∶1的比例落实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乡镇、村两级足额配套,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长效运行。

  保障民生,建设“和谐博爱”。该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加大民生类财政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就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问题。今年1月至7月份,全县民生类支出达5.1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9.8%。

  最大的和谐是民生和谐,最重要的人文关怀是民生关怀。博爱县主要领导真切地认识到,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城市才会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

  延伸阅读②

  产业集聚 实力博爱待薄发

  本报记者 许伟涛

  众所周知,民生投入要想有一个更为坚实的保障,只有把经济“蛋糕”不断做大,让发展惠及民生。

  博爱县的决策者深谙其理,提出了建设“实力博爱”的目标,并在每年确定全年工作重心时,都会把壮大经济实力和解决民生问题当作两条主线,统筹谋划,实现经济建设与破解民生难题的互相促进,比翼齐飞。

  而说起发展,就离不开产业集聚区这样一个实现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毕竟,产业集聚区在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等方面,释放着巨大的“乘数效应”,正成为博爱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10月23日,记者在博爱县产业集聚区副主任张海运的办公室里看到了一张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图。截至目前,博爱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15家,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主导,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辅助,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据统计,2014年1月至7月份,区内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分别占到全县的44.1%和82%。

  同时,博爱产业集聚区先后荣获“河南省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2013年度被评为“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如果您要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咱就到河南中轴中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去看看。据介绍,中轴中汇生产的轿车发动机进排气凸轮轴总成,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凸轮轴生产制造技术,目前为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一汽海马、华普、比亚迪、上海通用五菱、沈阳华晨等国内主要轿车发动机配套,并已开始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

  在机加工车间,只见S型加工单元生产线上,从铸造毛坯到成品流程顺畅。“通过流程再造,这条线的工人由原来的17人减少了一半。”中轴中汇生产副总经理朱锦盛说。生产效率的提高,确保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企业产销两旺,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为保证每年20%的增长速度,中轴中汇还根据市场需求,新建四条生产线,目前已有一条建成投产,预计明年6月底前完全建成达产后,月产凸轮轴可达25万件。

  而在办公楼旁边,一栋钢架结构的新厂房正在建设中。“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不能一根轴打天下。”朱锦盛说。企业根据客户需要,不断研发新产品,而这里将要摆放公司新研发的发动机皮带轮项目。

  与此同时,中轴中汇还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了与奇瑞发动机的配套,目前月供2000套。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到2015年,公司将完成投资6.6亿元,轿车凸轮轴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万根,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轿车凸轮轴制造商。

  如今,在博爱县专门规划建设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内,产品涵盖发动机凸轮轴、发动机铸件、轮胎、垫带、内胎、轮毂及与轮胎相关的轮胎模具、钢帘线、轮胎胶囊等品种,目前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产业集聚不仅是特色产业的较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扎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的地理集聚,实现主体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打造深度的产业体系。为此,该县切实转变引资观念,更加注重“亩均效益”和招商质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有污染、规模小、投资强度低的项目坚决不上。更加注重招大引强,瞄准与该县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龙头企业,开展建链、延链、补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在此指导思想下,该县把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作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特色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围绕汽车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依托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园等新的招商平台,引进了四方益达LNG燃气动力汽车改装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了绿色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工业经济新优势。

  与此同时,为充分调动乡、村两级服务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该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建立项目引进方和占地乡镇、村街7∶2∶1税收分成机制,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

  今年1月至7月份,该县9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4%,增长25.8%,其中40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6.9亿元,增长24.1%。4个被列入“十大建设”的10亿元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三峡益众公司LNG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预计10月份一期工程建成投产。1月至7月份,15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3个10亿元项目成功签约。该县进出口总额达到7497万美元,占年目标的69.4%,居六县市第一位。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赵耀东、李政阳,本报通讯员程全摄)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