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风箱唤起乡村记忆
我市柴战柱、赵建军双获大奖
焦作街舞少年郭丁宁 加盟“童星梦工厂”
卧龙黄酒坊内品黄酒
让名人文化为城市增添厚重感
温馨提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风箱唤起乡村记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老风箱。 本报记者 陈东明 摄
 
   

  本报记者 李晓军 陈东明

  七贤民俗村街头,几个破旧的老风箱前,经常有过往游客驻足观看,有的人拍照留念,有的人忍不住上前推拉几把风箱的拉杆。短短几十年工夫,这种过去农村烧火做饭的常用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街头供游客观赏的摆设,逐渐走进人们记忆深处。如今,在游客的用力推拉下,老风箱发出“呱嗒呱嗒”的声响,已逐渐失落的乡村生活场景恍若重现……

  90后不知风箱为何物

  “你们小时候烧火做饭用过这个东西吗?”10月29日下午,七贤民俗村小吃街上,做小吃生意的陈师傅指着店门口石板上摆放的一个约40厘米高、90厘米长的木风箱问。1993年出生的小齐摇摇头说:“这是什么东西啊?没有见过!”围观的另两名90后女孩,同样都称没有见过。

  “你们可能都听说过这句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歇后语说的风箱,指的就是这种风箱。我儿子翻书时发现了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向我求教。其实,这很正常,如今的孩子谁见过风箱呢?”陈师傅笑着说。

  听了陈师傅的话,几名90后小青年点了点头,但眼神里仍有迷茫。“老鼠钻进这种木箱容易,但为什么会两头受气呢?”小齐接着问。

  “其实原理很简单!你们看它的构造,风箱前后各有一个入风口及活动挡风板,老鼠可以从入风口进入。”陈师傅走上前,推拉了几下风箱的拉杆说。当陈师傅拉出风箱拉杆时,空气从前端的入风口进入,后端的入风口在气流作用下,被一块活动挡风板挡住。同样,当陈师傅推进拉杆时,空气从后端的入风口进入,前端的入风口在气流的作用下,也被挡风板挡住。随着前后拉动拉杆,活动挡风板被气流吸在入风口上,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

  “往复运动拉杆,促使前后入风口一启一闭。如果其中恰恰躲藏着一只老鼠,那它‘两头受气’便在所难免了。”陈师傅笑着说。

  记者看到,风箱右侧有一个出风道。“这是向灶台内吹风的口。这个口在灶台下面,封闭比较严,老鼠不太容易进入。” 陈师傅解释说,“不但厨房用风箱,以前但凡有炉火的地方,如铁匠铺子、银楼,都有风箱,只不过铁匠铺子的风箱大,银楼的风箱小。”

  一个老风箱一千多元钱

  “风箱是一种很古老的活塞式鼓风器,我省很多地方也叫它风掀。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用它烧火做饭。现在,想找一个完整的风箱已十分困难了。”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

  为了展现中原民俗文化,今年年初以来,高涛带领几名助手,除了在修武县一个小山村里收购了两个风箱外,还远赴南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地收购风箱。几个月来,他们共收购了16个风箱。“由于品相有好有坏,所以收购价格不等,平均每个老风箱价格1200元左右。”高涛说。

  “风箱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高涛说。为展现民俗文化,高涛除了大量收购老物件,还查阅了众多的历史资料,成了民俗文化研究的专家。据他介绍,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间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其中的“橐籥”一词,按《古代汉语词典》解释:“犹今之风箱。”这就告诉我们,风箱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

  汉代典籍中论及橐籥的很多。山东滕县出土的汉代冶铁画像中有橐的图形,它由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构成,是风箱的初始阶段。资料显示,风箱一词最早见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在该书第八卷冶铸图谱上,已经普遍地出现了活塞式风箱。欧洲直至公元1716年,才发明了类似的双动往复式水泵,为后来的活塞式机械打开了道路。

  老风箱唤起乡村记忆

  几名90后小青年“呱嗒呱嗒”地推拉着风箱的拉杆,一片欢声笑语。风箱发出的声音,仿佛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回响在陈师傅的心底,弹拨着他的记忆之弦……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在厨房里用泥土、砖头砌成炉灶,风箱就立在灶台边,是一天三顿都离不开的物件。老家在修武农村的陈师傅记得,他小时候,母亲做饭时,他就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灶坑里加柴火。柴火主要是庄稼秸秆,比如麦秸、玉米秆、豆秆及树叶等。看着锅底那团红红的火焰,听着母亲唠叨的家务事,陈师傅心里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如果柴火有些潮,只冒烟,不起火,靠鼓起腮帮子吹火是不行的,嘴巴都吹疼了,眼睛也被浓烟熏得流泪,火还是起不来。这时只需拉动风箱往锅底一吹,浓烟从灶口涌出,火苗子呼地一下就蹿起来了。 那时我们没什么玩具,在不烧火做饭的情况下,小孩子们也愿意拉风箱玩,主要是听它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陈师傅笑着说。

  在陈师傅的记忆中,每个清晨或傍晚,总能听到风箱“呱嗒呱嗒”的声音,风箱声和袅袅升起的炊烟,绘就了农村典型的生活场景。

  如今,不但生活在城市里的陈师傅不用风箱了,即便是陈师傅的农村老家也不再使用风箱了。“现在农民家里用蜂窝煤炉、液化气灶、电磁炉,风箱早就淘汰了。即便有部分农民还在烧柴,垒的也是一种新式的锅灶,为锅灶砌了大烟囱,利用烟囱为锅底抽风。就这样,祖祖辈辈用了多少代的风箱,放在角落里长久不用,有的被扔掉,有的干脆变成一把柴,化成了锅底的灰烬。所以,现在农村也很难见到老风箱了。”陈师傅说。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厨房也在发生革命。我市不少农村不但用液化气灶,还通了管道煤气,做饭更加清洁卫生,人们充分享受着现代厨房的轻松和安逸。老风箱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遗存,它记录了中原农民曾经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它很有意义。否则,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这个歇后语就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了。”高涛说。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