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山没水,少灵气;有水没山,欠气势;有山有水,才是上好的城脉。而以往的焦作城区,就属于有山没水的模样。现今的焦作城,一渠丹江水,一河碧波涌,摇摇曳曳、闪闪烁烁地穿城而过。还有这里正进行着北国水城的水系建设,改变着这座城有山而短水的情形。山,为太行山。水,是丹江水。山为固定势,水为流动态。势是巍峨,态为妩媚。一巍峨,一妩媚。一沉静,一流动。相映成趣,辉映相谐。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清楚焦作的“十怪”之一,那便是“两脚下面踩着海”。是谓地下水资源的丰富汇聚。焦作地面又有丹河、沁河、蟒河等诸条河流,还有群英湖、子房湖、青天河、顺涧湖、白墙等水库,并人工龙源湖、灵泉湖等水域,这些地下水、自然河、人工湖,虽然表明地下、地上皆有水,能一定程度地调节焦作地区的自然环境、大气环境,可对焦作城区来说,其功能是微乎其微的,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更无法改变城区的亢燥与灰土的整体态势。而焦作城区由南而北自然力量冲蚀的几条沟河,虽经人力改造形容有所改观,但总体看去仍属荒蛮干枯。在焦作这块土地上,就国土面积而言,零星的几座水库,岂不就酷似盛水的几只大缸;水脉稀薄的那些大小河流,年景不同,时丰时薄,时肥时瘦,时断时流,维系水生态的条件有限而脆弱;地下水丰沛,那也只是蕴躺在地下罢了,人能奈它几何!
而南水北调的这个中线工程,穿越了焦作城区,这是全渠的唯一、全渠的个别、全渠的特例。它的建成通水,仿佛一脉灵秀之气润弥着这座城市。这条渠水,源头库水滔滔,水流长年不断,流水绵稳潺湲,涌惠沿途,流向京畿。晴好天气,渠水在风儿的吹拂下,微波荡漾,涌动不已。站在适宜的角度看去,波光潋滟,如鱼儿在水面跳动闪耀。而湖水呢?被拘于一池,虽为自然之惠,仍显静止有余、活力不足。而那所谓的条条河流,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远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河流,水量恒常,水质优良。现如今,这些河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虐害,甚至千疮百孔,呻吟不已。在焦作城区,这条渠河,由始建到通水,可以说,我是看着它“成长”起来的。由机声隆隆、开挖沟渠,到筑轧堤岸,曾有一段时间,满河满坡野草疯长而蓬勃,再到浇砌渠的内坡、外坡与渠底,以及架设七座各呈其姿的桥梁于卧波之上,以至于像模像样,它每成长一步,都牵挂着我的殷殷之心,系连着我的拳拳之意。因它的不断成长,使我内心孕育着美好的畅想、亮丽的思望。眼看着这条渠,在穿越这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一日新过一日,一月异过一月,日新着,月异着。年复一年的建设,建渠人们的辛劳及社会的关心、期待,以至于渠成,使这条清水渠,由荒芜而雏形,由形迹而貌美,由模样而景致,由清流润山阳,由一渠惠民生。这条河,阳光朗照时,静静绵绵,渠水以无声的韧性和庞大的蕴力向前流动,微风吹拂,使得渠水波光闪耀,灵异跳动,犹如轻抖一幅碧沉的绸缎,浩渺地铺向无际的远方。阴天,渠水变得更为幽深沉静,水天一色,彰显着大自然的本能与伟力,渠水静静地流动,寂默无声,形若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柔软而坚韧着的生命体,惠润着城区,也同样惠润着沿途的大地与生民。水是什么?古人讲,水是生命万物之本源。
由此,我想到了古代的京杭大运河。那时的大运河,虽然也昭示了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而运河之作用,是为漕运,或南粮北运,或北煤南运。康熙、乾隆六下江南,传说也是由运河作载体而运行的,其作用如同今日之公路、铁路、空中航线。而今天的南水北调,却纯粹是为解决水资源的逐渐短缺而施建。从中可窥出时世在变、生态在变,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元气,是当代人的重大使命之一。焦作市,结合近几年的水系建设,又生变出几多水流、几许湖水,这样的城区,有蜿蜒长河穿城过,有田田碧水滋润她。湖水星罗棋布,水流长短相济,还有将来沿这条清水渠两侧拓建的绿化、美化带,到时候,“半城青山半城水”的新焦作,将赫然呈现和闪耀在世人面前。 (压题图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