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0月中旬,本报记者应邀参加了有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株洲”新闻采风活动。株洲市在产业转型上,强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扶持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从“动力之都”到“中国动力谷”、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从“株洲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之路,为我市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株洲产业转型经验能给我们更多启迪和借鉴。本报今天特刊发由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株洲,从产业集群观蝶变之美》,敬请关注。
株洲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这座用“火车拉来的城市”,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创造了100多个新中国第一。
10月金秋,记者有幸参加了“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株洲”新闻采风活动,一路走、一路看,这座昔日的工业重镇,已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服装、陶瓷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正在强势打造中,奏响了株洲产业振兴的最强音。株洲产业已逐步实现了由资源密集、劳动力密集向高端转型的华美蝶变,成为湖南产业升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的旗帜。
从“动力之都”到“中国动力谷”
株洲是一座有动力、有活力的城市。新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就诞生在这里,被誉为“动力之都”。
在株洲采风期间,记者先后参观了南车株洲动力机车研究所陈列馆,南车株机公司城轨、机车、磁浮列车生产线,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南方航空等,在山河科技观看了飞行表演。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动力之都”的无穷魅力和蝶变之美。
“轨道交通、航空动力装备、汽车及零备件是株洲的优势产业,不但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还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株洲正在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说。
在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作为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重要板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该集群有规模以上企业41家,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面对国际、国内轨道交通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株洲正在大力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创新发展工程”,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干线电力机车、动力组、城市轨道车辆整机制造基地,开发中底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等新型业务。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可突破千亿元。
在株洲,一个较为完备、集“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于一体的通用航空城,正在火热建设中。目前,山河科技、北航小蜜蜂、美国罗特威等一批整机制造项目,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制造、高精传动等一批航空配套和衍生生产项目相继在株洲落户。今年1月份,株洲市被湖南省确定为全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城市。
汽车产业是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汽株洲基地是该市汽车产业龙头,现已建成一工厂,已形成具备年生产20万辆整车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即将开工建设的二工厂,2015年投产后,将再添30万产能。届时,北汽株洲基地将具备年生产50万辆整车以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水平一流的乘用车生产基地。南车时代电动公司是株洲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龙头,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国20多个城市。目前,由长株潭11家汽车整车企业构成的中国第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快速成长,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重要一极,并引领本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打造“中国动力谷”,实现动力产业振兴,必须有一批重大项目作支撑。今年年初以来,该市项目建设尤为抢眼。今年5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丁荣军以及数十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出席的“中国动力谷千人计划”专家项目合作洽谈会上,发动机与汽车电子研究院、3D可视化设计、虚拟仿真和打印制造产业化项目、先进交通研究五大项目签约落户株洲。
如今,“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占地5382亩,总投资约223亿元,预计2018年年底全部建成,落地6~8个创新产业园项目,集聚2000~3000家小微企业与研发项目。在“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产业园,一期核心区41万平方米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车株洲物流基地,已进入土地平整阶段。该产业园建成后,可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动力无限,活力无穷。株洲动力已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走进发达国家,从“动力之都”到“中国动力谷”,株洲不再遥远。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烟囱如林,黑烟成云”,一座建立在铁路枢纽中心的老工业城市。十几年前,这是株洲给外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如今,湘江两岸,天蓝水绿,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已是株洲新的身份,以“绿色主题”强力打造的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成了株洲工业文明最亮丽的名片。
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确定株洲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相继落户的一批化工、冶炼企业,在造就株洲工业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的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的“黑帽子”,一度遮挡了株洲人脸上的荣光。
“既要好生态、好环境,更要绿色GDP。”这是自2003年以来,株洲执政者一贯秉承的执政理念。
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产业结构大调整,污染防治大治理,打响了调结构、促减排、治污染的攻坚战。株洲市城区原有烟囱557根,现在已拆除了449根。仅2013年以来,全市就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或生产线89条。拆除烟囱作为株洲整治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手笔之一,代表着株洲彻底告别了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发展格局。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世界当下发展的主流。株洲在强力治污的同时,狠抓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轨道交通、航空动力装备、汽车及零备件、服装、陶瓷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大力开发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产品。从而实现了株洲产业向高端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一系列“组合拳”,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五大产业集群”升级提速,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健康食品和医药四大新型产业快速崛起,规模快速做大,效益大幅增长,为株洲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去年,该市工业总产值2665亿元。今年前8个月,该市工业投资增长28.2%,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增速强劲,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增速超过20%。
“株洲关停并转了这么多传统企业,还取得了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了不起。”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最近在株洲考察时说。
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同时,株洲不仅摘调了“黑帽子”,而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良好天气由2004年的197天上升到2012年的344天。去年,该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在长株潭三市持续保持第一,并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
在产品中融入低碳、环保理念,为产品打上“绿色”标签,是株洲企业的新追求。
在今日株洲,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没有了,大批绿色、环保、高科技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由南车株洲时代推出的高端、大气城市电动公交车,每天穿梭在株洲的大街小巷,使之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公交城”。南车株洲时代生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还出现在今年的巴西世界杯上,成了赛场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企业研发的新一代新能源车——增程插电式公交车,几乎接近零排放、零污染标准。该款车型是目前国家集中推广的一种新能源汽车产品,已在长沙、株洲、昆明、成都等地大批量投入营运。
中国南车株洲所积极响应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屋顶上的电站”工程建设,在株洲投资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累计达到40兆瓦,年发电360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12900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0吨。该所推出的“和谐N5”大功率内燃机车,其碳排放、能耗比过去产品低20%。该所还开创了我国清洁能源地铁工程维护车研制及出口的先河,产品打进了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同时,在高速列车的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受电弓专利、再生制动等专利技术,都大幅度降低了列车的能耗。
从“株洲制造”到“中国智造”
今年6月20日,世界第二条中国首条8英寸IGBT芯片线在中国南车株洲所建成投产。这意味着,我国在电能芯领域已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IGBT芯片,被称为高速列车、大功率电力机车的“心脏”和“大脑”。
中国南车株洲所的专家介绍,一个指甲大小、两根头发丝厚的IGBT芯片里,并联摆放着6万个“元胞”,这种芯片,能够在1秒钟完成100万次开关动作,实现电流快速转化,被誉为现代机车车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IGBT芯片应用广泛,大至轨道交通、航天航空、船舶驱动等高端产业,小到发电、电力输送及家用电器。
从卖产品到卖技术,这是株洲产业向高端转型的最新例证,也是株洲工业技术从“株洲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一个缩影。
创新领跑未来,创新,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记者在株洲采访产业集群时发现,为了领跑未来,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中国南车株洲所等大批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积极抢占世界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高地。锲而不舍的努力,企业的技术、产品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为“中国智造”赢得了赞誉。
今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南车株机公司考察时说:“中国装备走出去,你们的机车车辆是代表作,我每次出访都要推销你们的产品。”李总理当“高铁推销员”,足见该公司在国际高铁市场地位之重,其背后支撑公司的是雄厚的技术实力。
在今年9月召开的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上,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展出的储能式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列车、双源制地铁维护工程车等主打产品,为业界带来了绿色、智能清新之风,成为此次展会的最大亮点。
凭借拥有自主研发储能式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动力芯”技术,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已经先后获签广州、宁波、淮安3个城市的储能式有轨(无轨)电车项目。今年5月份,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在株洲建成,长沙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用户。
该公司为南非研制的“高大上”电力机车,今年3月又续签订了21亿美元的订单。
在株洲产业集群中,像中国南车株机公司这样的企业不胜枚举。
南车株洲所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旗帜,目前已形成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节能与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四大板块”,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我国自2006年高速动车运营以来,400多列在线运营的高速动车组,60%以上牵引系统是有该所提供的。去年和今年上半年,该所拿下国内地铁牵引系统半数以上订单。该所生产的“和谐号”CRH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试验中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创造了世界铁路高速营运试验最高速。高速动车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等牵引核心系统,还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新加坡以及中亚、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航空发动力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只有美、英、俄、法4国能够独立研制被称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为中国战鹰装上一颗强劲的“中国心”,是几代人航空人的追求和梦想。今年1月10日,由中航工业动研株洲所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发动机——“玉龙”发动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圆了几代航天人动力报国的梦想,打破了飞机发动机长期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的历史。
湖南山河科技研发的轻型运动飞机、动力三角翼以及无人机,都颇受国内外用户青睐,今年已经销售50多架。
从“株洲制造”到“中国智造”,株洲产业集群将演绎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