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青年作家张艳庭新书 《我是文艺青年》出版
一万三千块石磨盘寄托美丽乡愁
焦作市书法七家展明日开展
中国明末李岩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我市召开
我市收藏家赵建军收藏的 明代马车受到媒体关注
“喝碗博爱牛肉丸子汤,心里暖洋洋”
文创产品走进民众生活,赞!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万三千块石磨盘寄托美丽乡愁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军 陈东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11月5日,七贤民俗村小吃街北头,施工人员正在建设仿古建筑——民俗客栈。客栈前,将要建设一条“磨盘街”。所谓的“磨盘街”,地面铺着石磨盘、墙上嵌入石磨盘、假山也是石磨盘……

  石磨曾是乡村必备生产生活工具,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几十年的工夫,这些碾粮石磨都成了废弃的石块。如今,七贤民俗村收集13000多块石磨盘,不但要打造一条“磨盘街”,还将磨盘变成街头的“艺术品”、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有石磨盘做成的石桌,再现毛驴拉石磨的场景,寄托着人们的乡愁记忆。

  石磨盘成街头新景观

  秋日的午后,阳光明媚,两位游客坐在七贤民俗村小吃街头,晒着太阳,品着茶。一位游客仔细打量着眼前放茶水的小石桌,用手敲了敲实木底座,又用力搬了搬,石桌竟然纹丝不动。“这可真结实!”这位游客感叹道。

  这个石桌下面用发黄的旧木材做成架子,上面放一块石头磨盘,古朴自然。游客在石磨盘上下棋、喝茶。放眼望去,街头巷尾随处摆放的一个个磨盘石桌,成为七贤民俗村一道独特景观。

  “一块石磨盘三四十公斤。我们做了200个石磨盘休闲桌,摆放在街头。接下来,还要再做一部分。”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

  与其他游客一样,记者坐在小石桌前休息片刻。然后,当记者走到小吃街西头的一个草棚前,停下来脚步。草棚下,两头毛驴正拉着一台石磨,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音。游客们对石磨感觉稀罕,争相推磨,体验磨面的乐趣。如此一来,毛驴倒是很幸运——它被拴在旁边一棵大柿树上歇息。

  记者走上前,推着石磨木把手试了试,一个人推石磨很吃力。这时候,另一名游客上来帮忙。果然,两人一起推磨,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麦粒从石头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末,顺着两个磨盘缝里流出来,小瀑布似地垂落在磨槽里。

  今年65岁的老李,号称小吃街的“街长”,平时负责照顾毛驴。“以前,还要给驴要戴上眼罩,一来怕它们转晕,二来怕它们偷吃。”老李笑着说。

  老李介绍,石磨由上下两块扁圆柱形磨盘做成,两块磨盘的接合处有此起彼伏的纹理——磨齿,上磨盘中间有一个洞,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时,把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末。“年复一年,在重复的旋转中,磨齿被磨钝磨平了。经过石匠开凿,磨齿又恢复如初。经过数次的修复,石磨会变得愈来愈薄。”老李说。

  “民俗小吃街,应该纪念石磨盘的历史功绩。小麦、黄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经过石磨的碾压,便成了我们面前的面条、豆腐、窝窝头……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从这石磨中一圈一圈地磨出来的。”高涛说。

  石磨盘寄托美丽乡愁

  老家在修武农村的老李,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看着儿时的碾粮工具,在七贤民俗村街头重现,他感到十分亲切,很乐意担当照顾毛驴的工作。“虽然石磨早已不用,我们也住进了城里,但石磨面那种香味永远也忘不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没有推过石磨,他们很有必要体验一下以前人们劳动的艰辛。”望着一群年轻的游客争相推磨,老李颇有感慨地说。

  老李小时候,生产队里分的口粮全靠石磨来碾压,推磨是每家必须做的事情。由于村子里人多磨少,磨粮食要提前排队等待石磨,一般半个月推一次。因此,石磨一年到头都转动着。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灾害,村里的石磨经常不转,人们受够了挨饿的苦。石磨一转,在那绵绵不绝的转动声中,乡村度过了那段饥馑岁月,邻里之间也结下了互相帮助的深情厚谊。

  老李记忆中,除了牲畜拉磨,很多时候靠人力推磨。一会儿工夫汗水就从额头、肩上流淌下来。时间一久,他只记得迷迷糊糊地往前走,双脚像踏在棉花团上,浑身酸软……磨盘旁,母亲则端着簸箕,一边收拾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向磨顶上添加麦粒,面粉被筛落一遍后,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磨完面,他们满身满脸都变成白色的。

  石磨大小不同,直径120厘米的大磨,主要用牲畜来拉。直径80厘米左右的石磨,常常要人力来推。还有直径不足40厘米的小磨,用手摇动,用于磨花椒面等。另外,还有磨豆腐、磨香油的石磨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上了磨面机。电闸一开,十几分钟就能把以前半天的活做完,加之机器磨出来的面粉质量上乘,磨面机一下子代替了全村几十个石磨,人们排队用磨面机磨面。

  磨面速度快了,时间节省了,解放了生产力,解除了农民整天围着磨台转的枷锁,人们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随着更加专业化的大型的面粉厂不断增多,辉煌一时的磨面机作坊,也逐渐遗失在岁月长河里。如今,人们把粮食拉到店里一换就行了,方便又快捷。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加强,石磨又“时来运转”,市面上再现石磨面。但业内人士称,石磨产能很低,费时费力,而且卫生很难保证,如今,很多号称石磨都只是在炒作概念。

  “磨盘街”呼之欲出

  石磨盘是典型民俗文化实物遗存,建设民俗文化村不能没有它们。今年年初以来,七贤民俗村的6个团队在收购民俗老物件的同时,分别在焦作、安阳等地,收购来13000多块石磨盘。

  几个月来,工作人员在深山沟里、在平原乡村见到的石磨盘,有的堆放在猪圈旁,有的堆放在墙角里,有的石磨盘上长满青苔,有的石磨盘石头孔里长出了荒草……根据磨盘的品相、保存完整程度,工作人员以每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收购过来。

  11月5日,除了在七贤民俗村街头见到大量石磨盘,记者还在附近一个工地上见到了一个绵延20米远的石磨盘堆。“目前园区堆放3000多块石磨盘,还库存1万块磨盘。这些石磨盘少则四五十年历史,多则数百年。”高涛说。

  据介绍,收购如此多的石磨盘,是为即将开工建设“磨盘街”做准备。根据规划,磨盘街上,石磨盘铺成道路、石磨盘嵌入墙内、石磨盘建成台阶、石磨盘建筑假山等景观……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一些代代相传已越千年的农村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间冰消瓦解。类似“石磨盘”这样的生产工具,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通过一块块石磨盘,可以寻找文明兴衰变迁的历史,可以体味古老而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勾起人们有一份乡愁、一种怀念,这是建设‘磨盘街’创意的源头。”高涛说。

  事实上,石磨的历史和人类的农耕文化一样久远。考古人员发现,7000年前,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裴李岗文化,就有了最原始的石磨盘。

  “我们从小都从课本里知道鲁班发明了锯,但很少有人知道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高涛说。至少在春秋末期,已有真正意义上的石磨。据《世本》等文献所记,鲁班发明了石磨。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大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石磨最初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石磨。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约2100年的石磨,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磨实物。

  “几千年过去了,虽然石磨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如今,在广大农村,仍有个别人坚持用自家的小石磨,这能够看到石磨的顽强生命力。石磨寓意‘好事多磨,告诉人们要经受得起生活的磨难;石磨也寓意‘时来运转’,就是告诉人们凡事贵在坚持。”高涛说。

  上图、左图为七贤民俗村从民间搜集的石磨盘。

  本报记者 陈东明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