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是吉祥数字,是六六大顺的寓意。
60,是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的开启。
今年,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迎来了建院66周年、迁址60周年。就在这一年,一座高21层的现代化住院大楼在该院落成启用,完成其就医环境的一次惊天巨变。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医院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史的盛景,又将在这家医院重现。
历史的辉煌
1948年,伴随着焦作煤矿解放的炮声,两个年轻人怀揣着焦作胜利解放的喜悦,在王封矿组建了小医务室,这就是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的前身。
时间的车轮走到了1954年,这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一年:焦作矿务局王封医院改名为焦作矿务局中央医院,并搬迁到目前所在地。从这一年开始,该院按照综合性医院的标准逐步设立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翻开该院院志,你会发现,当时的中央医院,名医荟萃,人才济济,将我市医疗技术水平托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毕业于1934年吉林省基督教爱尔兰长老会辽宁医科学校,1935年至1936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实习的孙述武,是该院外科主要创始人,开展各项手术。1956年,该院外科开展的胃大部切除术,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该院外科的发展与提高,与他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倪鸿铿,是该院内科主要创始人,其在内科诊治方面很有造诣。当时我市医务界高级医师较少,不少人都到该院请其看病。在内科诊治方面,其在我市享有崇高的声誉。
1948年毕业于旧国防医学院专科第八期的眼科医生刘信友,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在豫北开展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角膜移植术、腮腺移植术、眼部成形术等新技术,并创造性地研制合成了电光性眼炎药液和多种达国内先进水平的膜控释药膜、贮囊式药囊,填补了豫北医疗空白10余项。在他的指导下,该院眼科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眶内肿瘤摘除、眼睑再造等10多项高难度技术,为眼病患者送去了光明。
如果说以孙述武、倪鸿铿、刘信友为代表,这些从民国时期的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名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启该院辉煌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祖国各地云集而来的一批又一批国家名牌医科大学的高才生,将该院的辉煌推向了鼎盛。当看了他们的介绍后就会马上判断出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在当时拥有多少名医,以及在全市医疗界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以及发挥多么大的影响力:
195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的岑军铺,是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在肺结核、脑血管病、散发性脑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造诣颇深,其有两篇论文曾在国际防涝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
195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的王一声,也是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在胸膜外科具有一定的造诣,于1959年便成功开展当时属于国内先进技术的贲门癌和食管癌的切除术。之后,他相继开展了“心脏二尖瓣狭窄手指分离术”“二尖瓣扩张器代替手指分离术”等填补我市医学空白的高难度新技术20多项,抢救了大量的严重胸和腹部外伤患者。1978年10月,其被推荐参加了第九届外科学术会议。
195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的黄宜厚,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医治顽固性心力衰竭、肾炎、高血压、脑血管病等具有一定成效。1982年,河南省委号召向黄宜厚同志学习。同年5年15日,河南日报一版刊登了黄宜厚救死扶伤的模范事迹。
1954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的刘桂森,视矿工如兄弟,经常深入矿井下查探矿工病因,改进诊疗方法,并在内科推行先进疗法。担任院长期间,建立健全医院规章制度,确立了“病人第一”的办院方针,为医院的长远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袁一新,对骨科、脑外科、烧伤三大专业有很深的造诣。在我市,他率先开展了脊椎结核病灶清除并脊椎融合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和周围神经断裂吻合术、不完全断肢再植术等新技术,填补我市医疗10余项技术空白。1960年,其参加了全国第八届外科学术会议。
此外,还有出席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受到周总理接见的妇产科专家曹助俊;独立研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尿道狭窄手术器械,并由此录入到《中国名医名药字典》和《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的宋汝田;在骨科开展断腕再植、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等多项全市首例手术的宗维恕;填补我市影像诊断学20多项技术空白的刘景全;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制取注射用葡萄糖原料并研制地卡因针剂等制剂的药师叶庆生;阅读病理切片上万例,在全市首先开展流行出血热和斑疹伤寒病理形态学动物实验研究等多项病理学新技术的李宗元;克服各种困难,先后研制成功断层摄影装置、耐油涨缩器、特种X线窗口、X线铅防护室的新设备并开展断层摄影灯新技术的郭振华;推翻医学教科书中关于“作肝功能检查必须空腹抽血”传统理论,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张自富;在产科方面对解决头位难产等症有高超技术的匡美珍;在组织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衰、多脏器衰竭等危重疑难病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的郑好让;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组织研究改造了苏生器,解决小儿肺炎吸氧安全问题而闻名的钱佩芬;对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手术治疗、弓形腿截骨矫形治疗等有所改进与创造,同时还能开展普外、胸外、妇产科手术、肠胃、肾切除、食管癌等手术的朱裕梓;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开展应用大黄粉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等10余项新技术的李维重;在妇科和产科不断研究创新,降低住院孕妇子痫的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的王军……正是他们,创造了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昨日的辉煌,成为焦作人口口相传的传奇。也正是他们,擦亮“大医院”这块金字招牌,让这个称呼一直烙印在焦作市民的心中。
奋起的脚步
作为一家企业医院,因种种原因,她那高速发展的车轮变缓了。与此同时,古典欧式的老住院已显“老态”,满足不了患者的住院要求,进而成了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跨入新世纪以后,该院领导班子直面现实,决定加快发展的步伐,以奋起的脚步,重现往日的辉煌。
——就医环境大换貌。2008年8月,一座16层集信息化、智能化于一身的现代化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在市商业繁华区拔地而起。作为我市较大的门诊综合大楼,它的投入启用,提升了医院的现代化水平,成为该院发展史上一次新的跨越。今年,该院21层新住院大楼巍峨耸立在太行山下,影视城之旁。这座大楼共21层,其中地上20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总床位1260张,设置电梯14部,是目前我市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住院床位最多、乘坐电梯最多的现代化住院大楼。此外,该楼还创下我市医疗界多个之最: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供应室、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等在我市医疗界也创下了面积最大的纪录。“大楼”与“大医”的完美结合,也预示着该院必将成就一番宏伟大业。
——医疗设备大升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该院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5000余万元,先后建造了省内领先的层流净化手术室、介入治疗室和ICU病房;购置了1.5T磁共振、64排容积CT、医柯达直线加速器、大型心血管数字减影机等先进诊断治疗设备300多台(套),硬件建设跨入了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
——医疗实力大提升。为了抢占高、精、尖技术的制高点,该院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按照“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方向,正向着各学科的市内、省内、国内先进水平追踪发展。创伤急救技术跨入中南地区煤炭行业领先地位和全国煤炭系统先进水平;神经外科采用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显微镜下脑部手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神经内科开展的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的治愈率达国内先进水平;呼吸内科与麻醉科合作开展的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煤矽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骨科开展关节镜手术3000余例,该项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手足外科开展的断指(趾)再造术、脊柱外科治疗脊柱侧弯和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技术达省内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以来,该院开展的医疗新技术中,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填补我市技术空白。比如,2000年该院开展桑兰式颈椎前、后路开窗联合手术治疗高位颈椎病、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术;2002年开展的心内直视手术、冠脉搭桥、二三尖瓣、肺动脉瓣瓣膜置换术;2003年,在全市率先开展计算机导航定位系统切除巨大脑垂体瘤术;2004年颅内动脉支架置入、2013年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2014年我市首例颈脊髓内肿瘤切除术、双侧视神经管减压术、经额底——眶顶联合入路成功切除眼球后巨大血管瘤手术的相继成功实施,标志着该院神经外科再迈新台阶,手术也将被定格在建院、建科首例的历史上。
——“人才接力”后劲足。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该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性化关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队伍。该院在人才政策的感召下,“归院”医学博士范波胜放弃省城大医院——郑州大学二附院的优厚待遇,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读博期间,他填补了我国在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一项空白。在该院的人才政策关怀下,年轻的妇科主任王远菊,放弃了云南省人民医院工作,放弃读博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在该院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前不久,她在我市医疗界完成一项创举——其主持申报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立项资助。在该院的人才政策带动下,该院催生了一大批名医。比如,担任焦作市医学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的张之智,担任焦作市脊柱外科学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吕宏乐;率先在焦作市开展大量血管外科新技术、新业务的邱福轩;引领我市眼科专业不断发展的曹燕……这些已成长起来的年轻的名医,是该院的新生希望。如今,该院实施的名医战略已初现成效,不少人都在各自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焦作老百姓称赞。他们中有王玉洲、张永红、赵永体、邵延臣、是明启、彭跃华、孔祥臣、李宽、是名启、郭晓玲、杨培金、张景龙、张颖、王艳莉、吴静、周俐、徐亮、王永富、汤永新等一批又一批名医名家。继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张行杰、王方喜、曹坤忠等为代表的名医队伍之后,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医坛新秀,又让该院看到二次腾飞的希望。
不变的情怀
在人民的心目中,这座在怀川大地矗立了整整66年的医院,犹如一位饱阅世事、德高望重的长者,是那样可亲、可敬、可信,乃至可以生死相托。这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博大的人文情怀。
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该院在全省首家开通了免费接危重病人入院的生命绿色通道,在豫北地区首家实行了住院费用微机化管理和“一日清单”制、首家保留15%的低价病床照顾困难群众;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只收50%的床位费、100元以上的检查费用优惠15%。这一项项利民、便民的措施是该院真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具体行动。鉴于此,她收获了焦作市唯一的“河南省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年暨“三优一满意”先进单位的称号。
如今,踏进新住院大楼,你会发现,“病人至上”“患者至上”的人性关怀无处不在。在该院新住院大楼,几乎每层都开辟了专门的休闲空间,可供患者、家属坐着休息或观景。在这里,患者及其家属不仅可以看电视,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在这里还可以实现无线上网。穿梭在新住院大楼各个病区,每到一个病区都设有晾衣间。而在以往,住院病人晾晒衣服一直是困扰医患双方的难题,新住院大楼充分考虑了患者的诉求,专门辟出一块区域,供患者使用,消除了以往患者晾晒衣服挂“万国旗”的情景。
最值得关注的是病房,这里更能体现出该院对患者的关爱。该院把采光和通风好的房间全部交给患者使用,所有的病房一律按宾馆来装修。每个病房,都配置有40英寸液晶电视及独立卫生间,还设置了壁橱、床头柜等,让患者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馨。为充分保证患者隐私,搞好人性化服务,每张病床之间还安装了活动式隔帘,给每张病床家属配备了高档折叠椅,白天当椅坐,晚上当床睡。更难得的是,在这里,医护人员脸上洋溢着的亲切笑容会让你如沐春风,他们的得体举止和礼貌言语会让你忘却痛苦,他们的精心治疗和细心呵护会让你的躯体和心灵同时康复。
66年风雨兼程,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人用勤勉和才智铸造出如今的灿烂与辉煌!66年艰苦奋斗,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人用激情与汗水耕耘出杏林盈香,硕果满枝!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站在新的起点,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昂扬的斗志,朝着建设“豫北一流、中原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医院的目标阔步前进。 (本版图片均由中央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