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农业战线,有一位新时代的农业楷模叫杨法谊,他就是修武县农业局局长。
杨法谊以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己任,在身患严重股骨头坏死病的情况下,积极投身粮食生产,他把农田当作工作间,把丰产丰收作为工作的追求,每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都泡在农田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成功打造出修武粮食高产品牌,使修武这样一个农业小县跻身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8年来,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亲自参与建立了8个小麦玉米万亩示范方,32个千亩丰产示范方,48个百亩高产攻关田和64个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点。通过高产创建,使新品种、种植新方法在修武县得到了全面推广,形成了高产示范的良性循环效应。他培养了1000多户高产示范户,高产创建示范田连续5年创造了16项全国纪录,为修武县赢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荣誉称号。特别是今年的小麦高产创建打破5项全国纪录,高产攻关田实收单产达821.7公斤,一举跨越800公斤大关,实现了我国冬小麦单产的历史性突破。
2013年5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视察修武时,对杨法谊矢志不渝抓粮食生产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对他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他本人也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被省委宣传部授予“2013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被省农业厅评为“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被市委授予“身边的榜样”“焦作市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模范”“焦作市优秀共产党员”,被市纪委授予焦作市基层干部“勤廉榜样”荣誉称号。
“农业干部就要泡在基层、扎在村里、长在田间,和农民打成一片,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杨法谊对每个农业干部职工的要求。在他眼里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田间就是办公室,地头就是实验场。在过去6年多时间里,杨法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修武各个乡镇的高产示范田里,跟这些农户在一起。农户有什么困难也都第一时间告诉杨法谊,他从来都是尽最大努力去帮忙。高级农艺师黄玉莲翻开记事本大致数了数,去年光她陪杨局长下乡的天数就有185天!去年国庆节,人们都忙着休闲度假,杨法谊却扎进田间地头,一连二十多天穿梭在26个村的重点示范田,一次次催促上农家肥、一遍遍强调用深耕犁、一句句叮嘱要控播量,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每天200多公里的颠簸,正常人转一天累得骨头像散架一样难受,可想而知,他承受的痛苦有多大!有时,看他一身灰头土脸,拖着病腿实在太累了,大伙都心疼地劝他:“杨局长你快成‘拼命三郎’了,这一天不停地连轴转,你的腿还要不要了?”杨法谊却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了不让明年收获时后悔,我现在就是舍了命也得把麦播基础抓好、打牢!”。为了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休息好,他特意安排三名司机、三个技术员轮流陪他下乡跑,别人都能轮流歇,而他自己连一天也不愿多休息!
“农业干部就要根扎农村,时刻把农民增产致富的需求记在心头。”这是杨法谊经常告诫全局干部职工的话。他手机中储存有400多个农户的电话号码,这是他和农民“零距离”沟通的“连心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高速路”。26个村的重点示范户,谁家的地该浇水了、该施肥了、该打药了,他都了如指掌。他乘坐的工作车后备厢里总是存放着新型农药、微肥等农资,以便下乡随时推广给农民用。
杨法谊对“三农”的倾情付出,赢得了诸多领导专家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县委、县政府专题召开全县学习杨法谊先进事迹动员大会;市领导号召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向他学习;省领导王铁对他主持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才说:“像他这样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抓粮食生产的农业干部不多见,他为基层农业干部树立了样板,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