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版:新闻的力量·纽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有一种守望叫“观察”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关于新一代IT系统切换上线期间暂停营业的
公 告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守望叫“观察”
——“市民观察团”5年历程回眸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市民观察团”在引黄入焦开闸仪式现场听取工程情况介绍。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市民观察团”成员在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建设现场听取情况介绍。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市民观察团”在郑云高速桃花峪大桥听取大桥建设情况介绍。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市民观察团”参观我市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本报记者 陈作华

  太行山上、黄河岸边、工矿车间、田野深处,一群身着印有“市民观察团”字样红马夹的人经常奔走在怀川大地。而今,这一党报牵手读者的“市民观察团”活动,已经走过5个年头。时至第15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回眸这一开门办报的创新实践,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有一种牵手,叫“党报有约”

  开门办报,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本报党委、编委会积极探索新时期地市级党报开门办报的新途径,更加有力地发挥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桥梁纽带作用。

  开辟《党报有约》栏目,通过党报牵手读者,组织“市民观察团”活动,让一批批普通市民走近我市重大工程、民生项目、热点工作、焦点部位,进行零距离观摩考察,让市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大脑想、用自己的嘴巴说,进而形成文章见诸报端,就是本报在开门办报方面所作的一种探索与实践。

  《党报有约》栏目开设于2010年6月,“市民观察团”活动由此起步。一批又一批的普通市民在本报社会新闻采访部的组织下,走进我市重大项目、重点建设、民生工程一线,进行零距离观摩视察。至今,该活动已开展了60多次,参加的市民近千人次。

  为了增强“市民观察团”成员的广泛性,在每一次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在《党报有约》栏目刊登预发消息,公开邀请市民参加;为了增强“市民观察团”的人员组成分量,每次活动都吸收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劳动模范、“感动焦作”人物、“美好家庭”成员等经常出现在“市民观察团”中;为了增强观察效果,每次活动都针对参观内容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及特长的人员参加,博士、教授等专家学者不断走进“市民观察团”的行列之中。

  随着“市民观察团”活动的持续开展,读者对《党报有约》栏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报名参加活动的市民越来越多。每当“市民观察团”活动的预发消息见报后,许多市民都踊跃报名。一些市民通过电话报名后担心安排不上,又亲自来到报社当面报名,反复表达自己希望参加活动的迫切愿望。随着这项活动的不断升温,有一家三口报名的,有夫妻想一同参加的,有家长想带着孩子去的。在报名的市民中,有年逾八旬的耄耋老者,也有年仅十几岁的青少年,一些市民宁可请假或放下生意也要参加。

  有一种贴近,叫走进现场

  本着公益性、重大性、针对性、贴近性的选题原则,承担组织“市民观察团”活动的社会新闻采访部精心策划活动选题,缜密制订活动方案。

  开门办报,就要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发掘本土性、接近性的新闻资源,做出外地驻焦媒体不愿去做、无法去做的独家新闻,进而充分体现地方主流媒体的优势。在这方面,《党报有约》栏目记者不断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

  曾有一段时间,市民们普遍反映自来水煮开后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白色物质,担心这些漂浮物会不会导致结石之类的疾病。应当说,这不是一个很吸引眼球的新闻线索,也不是一个容易引起非当地媒体关注的话题。但《党报有约》栏目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实际问题,于是以此为选题,组织“市民观察团”走进自来水公司,探访水源出处,看检验报告,听专业人员介绍。

  原来,由于焦作地区地下水水质过硬,自来水公司一直是将其与北部山区水库里的地表水按比例混合,由此降低了水质硬度。但在某一段时间内,由于水库因景区改造而暂时无法取水,由此提供给居民的自来水都成了500米深的岩层水,而这样的岩层水水质偏硬,所以市民们发现煮开后的水上有一层悬浮物。自来水公司的技术人员向大家解释,这层悬浮物其实就是钙、镁等矿物质,而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矿物质尚没有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也不会造成人体器官结石。

  市民代表把问题弄清楚后,随行记者把他们的认识和看法形成文字,见诸报端,让前往参观的市民用自己的话告诉更多的市民。很快,水面漂浮物可能导致肾结石的说法烟消云散。

  有一种桥梁,叫沟通互动

  南水北调、城际铁路、北山绿化、引黄入焦……我市近年来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工地,无不留下了“市民观察团”的足迹。

  2012年以来,我市实施了事关转型提升、改善民生的十大建设。对此,本报责无旁贷地要进行大力宣传。而以组织“市民观察团”对这些项目开展实地观摩,不仅从新闻角度进一步拓宽了报道视野,延伸了报道深度,而且架起了连接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

  南水北调城区段7座跨渠桥梁的建设,构成了一桥一景的水上画廊,给城区增添出一道道亮丽景观。可城区东部的几座桥梁建成通车后,网上出现一片质疑声,认为桥窄坡陡,行人和非机动车还要走绕行匝道,不便通行。同时,由于桥下雨后积水,市民们对主渠道是否影响城市排水泄洪也有疑虑。

  带着这些问题,“市民观察团”对这些桥梁进行了实地探访。工程设计人员向大家逐桥介绍设计理念、交通功能、景观效果、工程进度、建设质量。通过实地观摩和座谈,市民代表们明白了,桥梁匝道设计实属受到地域空间限制,而且现有的设计是几种方案中最为科学合理的。大家同时了解到,市政府为改善桥梁通行功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对这些桥梁进行多次设计变更所付出的努力。由于对南水北调城区段工程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担心影响城市排水行洪的市民也打消了顾虑。而市民代表们的参观见解和看法,通过报纸与广大读者见面后,网络上的议论很快消失。

  带着问题来,带着诉求来,带着建议来,本报每开展一次“市民观察团”活动,都要求参与的市民提前“做功课”,收集百姓意见,带来市民心声,并能提出建议。“市民观察团”活动开展以来,市民代表共计提出合理化建议200多条,其中部分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

  有一种提升,叫“登堂入室”

  走进重大活动现场,走进重要政治场合,走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市民观察团”的“观察”视野不断拓宽,“观察”高度不断延伸。

  2014年1月8日,“市民观察团”应邀参加我市引黄入焦开闸通水仪式,3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代表与市领导一起见证了黄河水、沁河水注入我市城市水系的历史时刻。

  “你们是城市的主人,最熟悉焦作地理环境和条件,你们对城市建设最有发言权,希望你们对城市水系规划和建设多提意见与建议,咱们集思广益,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城市建设得更好。”在引黄入焦主干渠大沙河闸口旁,市委书记孙立坤与“市民观察团”成员亲切交谈,并请大家就城市水系建设建言献策。

  今年8月29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公民旁听焦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办法》。于10月29日召开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是该办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常委会会议。经与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协商,本报邀请6名自愿报名的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全程旁听了此次会议。

  “欢迎你们来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明德和副主任穆玉华特地来到旁听会议的“市民观察团”成员身边,与大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王明德和穆玉华对大家关心我市民主政治建设和人大工作表示称赞和肯定,并希望更多的市民关心焦作发展,为建设文明、和谐、富裕、美好的新焦作建言献策。临别时,王明德和穆玉华与大家合影留念后说,欢迎“市民观察团”以后经常走进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观察”。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市民观察团”的脚步将继续迈向远方。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