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6版:新闻的力量·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农村 新亮点 新突破
焦作农业和扶贫工作硕果满枝
雄起怀川舞中原
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
焦作城市水系绽放迷人风采
市爱卫办为建设美丽焦作添动力
情系大地终不悔 一片丹心为农民
“斯美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农林科学院:
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近年来,市农林科学院本着“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文化是兴院之魂”的办院方针,围绕建设“一流的农林科技创新中心,一流的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一流的农林科技文化中心,一流的都市农业观光中心”的奋斗目标,多项科研成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受到河南省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充分肯定。

  5年来,该院坚持创新思维和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6项,选育出国审、省审作物新品种5个,获得国家和省市科研成果12项,发表研究论文68篇,出版专著10部,连续2年实现亩产吨半粮攻关目标,连续3年承办国家973项目“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学术会议。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称号。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等国家和省市10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该院科技创新、高产创建、培育新型农民的经验和做法。

  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选育和推广新品种。该院紧紧抓住这一科技灵魂,将品种选育和推广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相继建设了育种实验室、南北繁育基地、农作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济林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先后选育国审水稻新品种“焦稻1号”、省审玉米新品种“焦单6号”、省审小麦新品种“中焦2号”和“中焦3号”、省审杂交水稻新品种“焦杂粳1号”5个作物新品种。其中,“焦单6号”是我市首个通过审定的省审超高产玉米新品种,比我国第一大玉米品种郑单958增产8.9%;“焦稻1号”是我市首个通过审定的国审水稻新品种,较对照增产20.0%,居全国同类品种第二名;“焦杂粳1号”是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首破900公斤,达908.3公斤,创我省水稻单产新纪录;“中焦2号”和“中焦3号”是该院创新育种方法,采用现代分子技术和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为服务好我市粮食高产创建,该院以自主选育新品种为依托,在修武、温县、武陟、博爱、孟州等地建立小麦、玉米“百千万示范基地”达10.5万亩,经专家验收,超高产攻关田连续两年实现亩产吨半粮的攻关目标,粮食高产创建领先全国。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该院在长期服务“三农”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农技推广的全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农业科技“流动大学”的崭新思路。把学院设在城市,把教室搬到农村,依托焦作农林科技信息网,联合全市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后一公里”铺路架桥,有效破解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题,构建了一个横向联合、纵向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大服务格局。截至目前,农业科技“流动大学”已在全市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民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6万份,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