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3月至今,广大读者经常会在《焦作日报》上看到署名交响的评论文章,或阐释市委、市政府一个阶段的重大部署,或弘扬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或点评时事、抨击时弊,观点鲜明独到,论述深入浅出,语言犀利精辟。从偶尔听闻到耳熟能详,在她吹响的奋进号角引领下,300多万怀川人凝心聚力、积极作为、奋勇开拓,在焦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其实,交响不是报社某个编辑、记者的笔名,而是数位资深编辑、记者共同使用的重点评论文章署名。她代表的不是一个编辑、记者的声音,而是来自《焦作日报》这家一级党委机关报的声音。
早在2012年3月9日,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纵横谈》,首篇“沁阳篇”配发评论《勇为人先》,署名交响,这也是交响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焦作日报》上。此后,本报陆续推出其他县市区的相关重磅报道,同时相应配发评论《超越无界》《争铸华章》《势在提升》《转出境界》《实干兴业》《高端飞跃》《破浪前行》《实干兴区》《引领共进》《创新万象》,大力度、密集型推出交响文章,人们争相阅读,一时间交响声名鹊起,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初步印象。
两年多来,交响文章时不时散见于报端,针对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怀川大地的社会热点,诸如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等,从细微入手,从小角度切入,引导全市人民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为焦作经济社会发展、为焦作和谐文明家园建设增砖添瓦。
2013年6月17日,《焦作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推出有史以来最大的政论文章《“十大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时间震动全市。这篇文章也署名交响。刊发前,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杨法育在记者初稿的基础上,几次修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倾注了无数心血;刊发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把这种精神迅速转化成为加快推进“十大建设”的巨大动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焦作日报》2013年冬天推出《领导干部自觉做到“五事”系列谈》,《说谋事》《说懂事》《说做事》《说戒事》《说成事》,署名交响的这五篇社评文章刊发前,有着太多的故事,饱含着报社从领导到作者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当年11月1日,注定是我们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报社召集我们几个交响文章作者开会,就是围绕市委书记孙立坤先后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部署撰写评论任务,要求两天后完成初稿。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几个人放弃双休日休息,琢磨评论大纲,查找相关资料,关起门来写作。第三天下午,报社再次召集我们开会,我们各自朗诵初稿,报社领导杨法育、王爱军、贾随保、吴长青等一一点评,从文章布局谋篇,到论据旁征博引,再到语言凝练明快,悉心指导,字斟句酌,步步升华。自次日起,五篇社评连续在头版重要位置隆重推出。一时间,全市上下反响强烈,好评如云,群情激昂,干劲倍增。交响,这个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广大读者的心中。
“播种芳菲朝复暮”。用思想发出时代的强音,评论就是舆论的眼睛。两年多来,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懂得了这个道理。现在,电视的直观、广播的快捷、网络的方便,使平面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评论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把党的意志和群众的愿望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决策部署和群众的干事热情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新闻舆论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评论作者,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瞭望者,必须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中洞悉工作的重点,从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中把握社会主流,力求评论深度不断实现突破。
写好评论是一种煎熬,我们必须经常置身于煎熬难耐之地,然后不断超越自己,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为交响增光添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断创新,不断升华,我们的步伐永不停滞,我们的探索从未停止,就像我们的心跳。我们把责任融入我们的血液,植入我们的心脑,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