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川大地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把焦作纳入核心发展区域,由此掀开了我市发展新篇章。在这一转型时期,为凝聚人心、弘扬斗志,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与本报联合推出了大型人物栏目《天南地北焦作人》,以期通过宣传焦作人在外地拼搏进取、建功立业的事迹,壮怀川人之心、激怀川人之志,鼓怀川人之劲。
在报社安排下,该栏目的采写任务由社会新闻采访部承担。从2012年12月,《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第一篇稿子见诸报端,如今已有数十篇稿子与读者见面,采访范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采访对象涉及学术界、文艺界、商界、军队等多个领域。该栏目也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如果说每一篇稿子都是一顿饕餮大餐的话,那么其出炉的背后则是该栏目记者辛勤的努力与付出。
在万千游子中
遴选焦作人的优秀代表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采写视野广阔,凡原籍于焦作,现位于国内外各地的政界、商界、学术界、文艺界、体育界、军队等行业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成就卓著者及各行业的能工巧匠皆可列入报道范围。
然而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如何在众多在外的焦作人中发现合适的采访对象,并与他们取得联系让其接受采访,是之后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如何找人这一重任落在了社会新闻采访部主任陈作华的肩上。
从全国各地寻找有成就的焦作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各县市区统战部、宣传部甚至个人的朋友圈都成了寻找采访对象的桥梁。得到一个名字、获得一个电话号码就会让人兴奋不已,因为这就意味着采访的希望。
为了不放弃任何希望,就不得不从其他渠道继续寻找线索。一次外出采访就得提前一两个月开始寻找、联系在外的焦作人。今年5月初本栏目记者前往西安采访在那里的焦作人,其中一位拟采访对象是西安交大保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立安,他在生物分离介质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所研究的领域也是之前采访没有涉猎到的,如果能采访到他将丰富《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的内容。
4月初,陈作华首先根据市委统战部的通信录进行联系,发现其个人电话和办公电话都已不对。然后他又安排部门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到其公司的一个咨询电话,但对方工作人员态度冷淡,不愿提供其董事长的联系方式。
为了表示采访的诚意和对其的重视,陈作华安排部门记者特意制作了标准的采访函并加盖报社公章。五一假期期间,又安排部门记者趁来西安办事之机,将采访函送到其公司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五一假期过后,陈作华再次致电其公司,对方工作人员依然婉言谢绝采访。
按照原定计划,5月7日陈作华带领部门记者来到西安采访。到达西安后,他们没有放弃采访郭立安。在每天正常采访结束之后,陈作华又通过陕西省委宣传部的老乡、《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的老乡及陕西省河南商会会长等关系继续联络郭立安,最终说服他接受采访。
正是这样锲而不舍地寻找、联系,一个个在外的焦作人被发现,并成为本报《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的采访对象,大大丰富了本栏目内容。
提高采访效率
更多展现怀川游子精彩人生
为了节省采访成本和提高采访效率,《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一般去一个地方采访都要确定好几个采访对象,为了保证每天至少采访一个人,就得不断与采访对象沟通约定采访时间,既保证不耽误他们的工作也保证记者采访顺利进行。
2012年12月,《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前往广州采访,在广州采访了两三个人之后,陈作华觉得来一次能多采访一个人就多采访一个,为此在原定采访任务完成后的当天晚上,他又拨通了一位老同学的电话,试图联系一位从上世纪80年代就从我市前往珠海创业的女企业家何丽聪。但这位同学始终没有接电话。无奈之下,他以短信方式告知采访意图。
第二天临近中午时,陈作华的手机突然响起,是他的同学打来的电话,说何丽聪同意接受采访。陈作华立即与何丽聪直接取得联系,但对方却告知明天就要出国,如果想要采访就只有下午了。为了这次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陈作华当机立断,直接安排记者购买前往珠海的火车票。
来到何丽聪位于中山市的工厂时已是16时30分了。陈作华及记者完全不顾中午没吃饭和长时间奔波的劳累,直接开始采访,然而采访中不时被对方接听电话和处理事情而打断。21时许,该栏目记者与采访对象一同回到珠海。饭桌上他们边吃饭边采访,饭后已经22时多,陈作华认为采访还不够充分,需要补充细节,何丽聪就邀请他们去家里继续聊。直到次日1时许,他们才完成了采访任务。
顺利完成采访就像一位大厨烹饪食物前准备好了需要的各类食材,而烹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何为读者呈现一道“美味大餐”更考验一个记者的能力。所以每次写稿前该栏目记者都要重新听一遍采访录音,多次翻看采访笔记,确定所用素材、构思写作结构。
采访对象中不少是精通诗词曲赋、文学创作的大家,如果所写稿件粗糙,不仅不会让采访对象满意,还会影响《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的品牌。每次写稿之前陈作华都会要求记者先向他汇报写作思路,初稿完成后,他还会一遍遍的进行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正是因为这样一次次的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才争取到了更多的采访对象,每一篇稿子才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游子提供展示荣光的平台
彰显本报的责任与担当
派出专门记者,在报纸上开设固定版面,力求把从家乡走出的骄子精彩展现在家乡人面前,是本报一次新的尝试。应当说,本报推出从家乡走出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在某方面已有建树或有影响的人士,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首先《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的开设丰富了本报的版面内容,因为所报道人物不仅具有地域接近性,而且他们往往是独辟蹊径、具有个性的人,在他们身上有着常人难以经历的故事,可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
比如《碧海丹心写军魂》一文,采写对象杨志亮曾参加过1988年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而这场海战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海战。这一战结束了我国仅用声明捍卫南沙主权的历史,彰显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海洋国土的坚强决心。应当说,杨志亮在这场海战中英勇作战,光荣负伤,荣立一等战功,这是写这个人物不能不说的内容。同样把这一内容浓密重彩的放在文章第一章节,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其次,品读他们的故事具有激励性,可以启迪、教育、激励家乡人。故乡骄子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钻研、对目标的不懈追求与努力,都是激励更多家乡人奋发进取的思想营养与精神动力。
大家都羡慕成功人士,但很多人对立志、刻苦、坚韧之类的成功基本法诀却不在乎,而媒体通过对故乡骄子这类人物活生生的成长经历介绍,就是要宣讲一个道理:彩虹总在风雨后。
当然,《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的开设,带来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样的人物通讯报道不仅能够激发故乡人的自豪感,而且还传播了知识,因为采访对象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品读他们人生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他们所涉及行业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体现了报纸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