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提出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中央媒体到地市媒体纷纷积极响应。《焦作日报》作为焦作的主流媒体,也积极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动员部署,深入基层服务百姓生活,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如今,《焦作日报》依然在不断持续深化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并且按照新要求,制定新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转改”活动,不仅挖掘发现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故事,而且丰富了本报的版面内容,提升了队伍素质,赢得了读者好评。
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走转改”活动
把“走转改”活动持续开展下去最重要的是以机制为保障,从深层次上解决导向问题。为开展好“走转改”活动,本报专门成立了以报社总编辑杨法育为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采编部门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确立了以总编室为总调度、各相关科室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要求所有采编人员按照报社统一协调安排,明确各自的基层联系点。
确立联系点,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采编人员更好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报社还为此不定期地检查采编人员走基层次数,为基层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看采编人员带回来了哪些鲜活报道,最终还要看基层联系点对采编人员的评价如何。
把考核的量化和细化作为激发“走转改”内在动力的利益导向。报社规定,凡属走基层稿件,每篇基础分加2分,并以质论价另行加权;8个编采部门每周分别提供两篇以上走基层稿件,每周策划会上由部门主任报本周完成情况、下周策划情况;每月月评会上,评出10件好作品,对记者予以现金奖励,同时给编辑追加30%的奖励。
在机制解决后,焦作日报社采取以报社、科室、个人等多个层次的“走转改”活动。报社多次组织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全体采编人员参与的集体“走转改”活动,温县、沁阳、中站……焦作市辖区内多个厂矿企业、县区农村都留下了本报采编人员的身影。
2012年,在第十三个记者节到来前夕,本报联合焦作市委宣传部、焦作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统一组织了三次“百名记者走基层”大型走访慰问活动。在温县,采编人员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深入产业园区,察看项目建设;在焦煤集团鑫珠春矿,采编人员进矿井、访英雄、学管理;在博爱县,采编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感受现代农业合作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报社除了集体开展“走转改”活动,还鼓励各个业务科室单独选取主题进行报道,总编室、综合新闻编辑部、经济新闻采访部等多个部门也经常组织“走转改”活动。在示范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总编室全体人员深入该区各个基层点,透析这个城市经济运行最具活力的版块,写出了13篇有看头的鲜活报道。
作为报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记者的个人采访更能体现报纸活力。所有编采人员以科室承担职责为主线,相互补充,分工协作,到农村、学校、企业、社区深入采访。老记者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对新招聘大学生实行定向帮扶;年轻记者发挥头脑灵活、精力充沛的优势,专攻“急难险重”,在实践中强化锻炼、取得进步的同时报道了一篇篇优秀新闻。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走转改”活动,不仅有效确保了“走转改”活动的持续进行,而且丰富了版面内容,让更多的采编人员能够深入一线,从而助推报纸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头汗两腿泥”
才能与百姓心贴心
每个记者都有太多这样的经历:在危机四伏的抢险一线,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生产车间,在日新月异的城镇、乡村、街头、田野,在体育比赛赛道上……每天,都有记者在奔波,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弘扬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着生活中的假、恶、丑……实践证明,大凡优秀记者的优秀作品都来自基层、来自一线。
2011年12月,面对焦作菜农的买菜难题,本报记者第一时间与菜农联系,并和热心市民一道前往地头采访。当时本报记者不顾天气寒冷,踩着一脚泥巴在田中采访农民,从12月初到12月底,本报陆续策划采写了十几篇关于“爱心菜”的连续报道,从呼吁反映农民的困难,到帮助菜农联系销路,再帮助菜农搬卸蔬菜,回到办公室又连夜赶写稿件,分析原因,寻求出路。
随着本报报道的进一步深入,报社旗下的日报、晚报、网络、手机报联动,各路记者零距离深入产供销各个环节,采写了大量一线报道,市委书记予以批示。此后,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立即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购买“爱心菜”,解决了菜农的燃眉之急。这次采访成了报社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的一个漂亮仗,不仅彰显了党和政府的爱农情怀,也体现了本报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2012年6月份,本报记者在南水北调焦作段采访时,发现了一棵已有300多年树龄的古树,在拆迁的一片废墟中,古树十分醒目,记者便想办法联系采访了古树的主人,并向有关部门汇报,引起林业部门的重视,专门派工作人员前往调查,并拿出了保护意见,使这棵古树能够原地保护,继续见证历史。
2013年,本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龙卿在采访中得知修武县西村乡山区一位老妈妈瘫痪在床,一家人还生活在破旧的老房子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龙卿进行了细致采访。《救助山区老妈妈,大家在行动》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热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之后,王龙卿又多次进行跟踪报道,同时还多方联系医院,解决这位老人的住院问题。当其出院回家后,又帮其家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老人家里的生活问题。
当看到通过记者的报道,失学儿童得到救助重返课堂,贫困家庭受到政府关怀重拾笑容,不法商贩原形毕露不能继续为患,先进人物广泛传颂备受人们尊崇的时候,记者不仅为能够写出鲜活的报道而高兴,而且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而心中更加喜悦和自豪。近年来,本报记者在基层一线采写的许多鲜活的新闻稿件在省市好新闻评比中频频获奖。
“走转改”活动
带来多赢效应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一篇篇来自基层的典型故事、先进人物、先进做法被发现。基层先进人物得以宣传,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干事创业的信息和斗志,也使更多的人以他们为榜样追求进步;先进做法得以弘扬推广,使得更多人受益。
博爱县大学生村官王静静,扎根山村、服务山民的故事感人至深。在村两委换届中,王静静再次以全票当选博爱县寨豁乡小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焦作日报社予以充分报道,引起良好反响。
县区新闻采访部一位副主任敏锐捕捉近年铁棍山药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从种植、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细细探寻,写出了《正宗铁棍山药销售依然不愁》的报道,多角度、多层面回答了诸多疑问,为温县铁棍山药的健康销售作出了贡献,也为铁棍山药的发展提供了样板。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焦作日报》已经拿出30余个整版直接发表此类稿件,专栏形式发稿达1500余篇。“走转改”活动给版面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引起连锁反应,广告经营连续多年增量在20%以上,《焦作日报》征订发行,连续多年所辖11个县市区全部足额征订,报款提前到位。
更可贵的是,“走转改”培育了一种作风,营造了一种氛围,带来了记者的行为规范,资深记者消除了懈怠之心,年轻记者找到了快速成才的路径,编辑思想发生了转换,报社受益于此,又推动着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报社形象打造一个永久、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