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本报通讯员 郝向东
近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焦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12名老同志,怀着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的心情,风尘仆仆自发来到兰考焦裕禄纪念园,在陵前鞠躬拜谒,再次聆听讲解员讲述心中的焦裕禄,重温焦裕禄精神,缅怀追思焦裕禄同志那段艰苦奋斗的历程。这些老同志中,有的与焦裕禄是同龄人,有的白发苍苍,有的因年事已高而步履蹒跚。但是,当他们一踏上兰考这片熟悉的土地,再一次静穆地站到焦裕禄烈士墓前时,心情无比沉重、亲切而又充满敬意。
“焦裕禄同志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他在参加工作十八年间,特别是在兰考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直至最后积劳成疾……”默念着焦裕禄墓碑上的这段文字,踏着泡桐树下的林荫大道,端详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这些老同志在默默领悟焦裕禄精神的同时,也禁不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如同焦裕禄治理盐碱地一样,自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那些往事也呈现在了眼前……
发挥余热,奉献余生,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潮中继续肩负起历史的担当,在孩子心灵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世界风云变幻、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起步之时,尽管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经济迅猛腾飞崛起了,但是,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开始滋生蔓延,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但一些青少年的心灵像兰考的盐碱地一样荒芜迷蒙。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怎样培养下一代?这个关乎中国前途、民族未来的国家命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面对青少年的这种现状,陈侠君、刘酉山、霍增森、唐纪、赵玉、伍国忠等从我市以及其他重要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一批老同志心急如焚。作为党培养了多年的老干部,作为在革命工作岗位上奉献了一生精力的老党员,他们无不痛惜,无比牵挂。
怀着对青少年的挚爱和保护,他们决定成立焦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继续发挥余热,通过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这个平台,以“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活动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革命工作的经历,像焦裕禄治理盐碱地一样,克服一切困难,满腔热忱地矫正青少年的人生方向,挽救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国家再作出自己的一分贡献。
“我们这把老身子骨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只要能给孩子们做点事,让孩子们有个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就比什么都高兴”
滂沱大雨断断续续下了两天,乡间土路更加泥泞。趁着下雨天村民不外出干活的空闲时间,卫周贵披着一块塑料布,骑着自行车歪歪扭扭地向七八公里外的黄河滩一个移民新村赶去,他要彻底摸清这个村里青少年的活动状况。
卫周贵是孟州市化工镇关工委执行主任,今年76岁,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时,怀着一腔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参加了关工委工作。退休前,他听说这个村一些中小学生上学迟到早退,喜欢到处乱跑,甚至结伙打架斗殴,以至于闹得村里鸡犬不宁。
大雨,浇不灭心中焦急的牵挂;泥路,挡不住前行匆匆的脚步。尽管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他将一切艰难困苦置之度外。“我们这把老身子骨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只要能给孩子们做点事,让孩子们有个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就比什么都高兴!”正是坚守着这个信念,卫周贵几经颠簸,几经调查,几经汇总,终于摸清了这个村孩子们的活动规律。于是,他立即开办了家庭板报,讲述人生哲理、宣传革命故事,并多次赶到村里,坐到孩子们中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他的一番辛勤付出,使孩子们认识到了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卫周贵的例子只是一个缩影。焦作市关工委主任李光耀指出:关工委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琐碎繁杂,任务艰巨。这项工作如何开展?从哪个方面入手?全市青少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心里要有个谱。为了随时掌握情况,摸清底数,在他的号召和带领下,我市各级关工委的老同志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便,不顾山高路远、风霜雨雪,或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跋涉,或打的包车,每年都要拿出一定时间,深入社区、村镇、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走进群众,走进青少年,开展调查研究。
多少个栉风沐雨的日子,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老同志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白天调研,晚上写作,形成的调研报告成为推动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焦作市关工委杜永年、王兴会等老同志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关心下一代工作6条意见,受到省关工委领导高度重视,被《河南关心下一代工作》全文刊发。修武县小营工贸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刘次勋1997年退休参加关工委工作后,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辖区6个村民小组、1个学校和33个企业进行调研,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滑坡现象,提出了“正风祛邪夯基础”的工作思路,在管委会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把瘫痪近6年的村、校团支部及学校少先队重新组织起来,恢复了正常活动,并依托村文化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了村风好转。1994年6月,从许昌市卫生防疫站离休返回原籍温县祥云镇东南王村居住的马立山志愿加入关工委组织。他人老心红不忘本,穷尽自己的心意和能力,把自家的院舍逐步建成青少年、老干部及群众学习娱乐的“开心园”,辛勤耕耘20余年,在“开心园”活动的党员干部和师生12万余人次,他被誉为“编外园丁”“护花使者”“文化先锋”等,入选“中国好人榜”。中站区东王封村关工委副主任靳古恩了解到村里青少年活动阵地少、思想教育匮乏,就把村里的老同志组织起来,建立了村关工委,并自费将家里的3间屋子改建成家庭图书馆,购置了7个书架,添置了8600余册图书,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主题宣传教育,15年来,先后有中小学生和群众6000余人次前来借阅学习。沁阳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邓赐章79岁了,但他对关工委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日趋浓烈,刚到关工委,就把沁阳市的13个乡镇办事处跑了一遍。他说:“不亲眼看一看心里没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如今,沁阳市32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关工委。
今年85岁的刘好德是博爱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至今已在关工委岗位上工作了18年。当初参加关工委工作时,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尤其全县青少年思想状况很少有人了解过。他上任之初的半年里,就踏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坡岭沟坎之间,田园地头之处,学校社区场所,机关村镇单位,处处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的努力工作下,现在,博爱县、乡(局委)、村三级建立关工委421个,成员达2526人。一次,为了去该县勤奋小学作一场革命历史教育报告,老人不分昼夜一口气写下了6000多字的讲稿。当记者沿着老人的足迹去大山里采访时,一提起刘好德,许多村民和中小学生至今念念不忘,异口同声地说:“那个老人叫刘好德,是一个大好人啊!”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而且还要干好。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干部的口号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在山阳区东方红街道文化巷社区市政府小区关工委办公室内,80岁的谢瑾如老人拿着几个用蓝色油漆涂刷过的矿泉水空瓶和几个用不同颜色废纸经过透明胶带缠过的小圆球告诉记者:“为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给放学后的孩子们找点乐趣,我们在没有资金和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关工委几个老同志把矿泉水空瓶捡回来,涂上油漆,当做保龄球,再把附近广告商店裁剪下来的五颜六色的废纸整到一起,弄成圆球,用透明带缠好当曲棍球,每天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文体活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给孩子们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灵。”
“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党员的身份是终身的,离退休只是人生转折,只要身体健在,行动方便,我们就要为孩子们做点实事。虽然没有资金,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而且还要干好。我们这些老党员、老干部的口号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谢瑾如老人虽然已经耄耋高龄,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语之间依然洋溢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神圣使命。
谢瑾如被誉为“板报奶奶”“图书奶奶”“知心奶奶”等,有着15年军龄,转业到地方担任市图书馆副馆长,1990年离休后主动当起居委会的编外干部,写材料、办板报成了她的一大爱好。1999年,她与社区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组建了全省第一个社区关工委。从此,她利用这个平台,克服没有活动资金、没有工作条件等困难,想方设法,经常组织孩子们举办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办黑板报、订阅图书杂志等,为孩子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用真情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久而久之,她的老伴也主动加入了关工委行列,成为她的坚强后盾,并拿出部分退休工资补充关工委办公费用。对此,他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谢瑾如的模范事迹感动怀川大地,她因此被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像谢瑾如这样的老同志,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战线上,共有4万多人。这些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甘愿发挥晚年余热,舍弃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年四季都默默无闻地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辛勤奉献着。
79岁的老干部董启温和谢瑾如一起从事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他退休前曾是市体校高级老师,退休来到关工委后,主动发挥特长,免费为辖区的孩子们举办游泳培训班。沁阳市关工委老干部牛玉泉家住沁园办事处联盟社区兴华街,附近9所学校的许多孩子上学都要经过这条街道。于是,牛玉泉就在这条街道的墙壁上开辟了5块黑板报,宣传国家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宣传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知识以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小故事等,至今已举办了717期。牛玉泉坚定地说:“等到建党100周年时,板报要出到1000期。”82岁的杜太光是一名老战士,曾经参加过太原战役、成都战役、咸阳战役、天水战役等,枪林弹雨铸就了他铮铮铁骨般的硬汉子形象。老人主动加入沁阳市关工委后,经常到各中小学校作报告。他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共和国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72岁的吕旭泽从沁阳市化肥厂副厂长岗位退下来后,就加入了关工委。他把自家的二层楼房全部改成了红色收藏展馆,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坚定地对下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没有丝毫改变。有人专门给老人总结了“五个坚持”:坚持红色收藏50年,坚持锻炼身体50年,坚持写日记50年,坚持冬泳50年,坚持骑自行车50年。
“我们晚年能为社会做些事,感到心里踏实。特别是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年轻快乐!”孟州市城伯镇武桥村关工委执行主任籍启忠老人的一番话,代表了老同志们的共同心声。2000年7月18日,武桥关工委正式挂牌后,籍启忠和其他几位老同志激动不已。在此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籍启忠发动全家捐资15500元,改善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奖品和学习用品。
在帮扶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全市各级关工委还积极主动为留守儿童和失足青少年撑起一片蓝色天空。马村区九里山街道成立了一支“老妈妈”志愿者服务队,专门对缺乏亲情、误入歧途的少年儿童进行帮教和关怀。这支“老妈妈”志愿者服务队成立20多年来,在帮教的少年犯中,有194人被减刑、235人受到嘉奖和记功、210人被评为劳动改造积极分子。
一棵棵新苗在老同志们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虽然呕心沥血,但看到孩子们走在人生的坦途、身心健康地成长时,老同志们欣慰地笑了
“焦作山水好,焦作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也好。”这是2010年10月31日,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来河南考察时,在参观焦作市关工委工作展版后讲的一番话。
“戎马生涯四十载,老兵新传又一春”是中国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王照华莅焦调研时,对市委原常委、焦作军分区原政委王兴会担任市关工委执行主任后所作的重要贡献的褒奖。
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无不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老同志们的心血。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各级关工委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作出的重大和特殊贡献:我市关工委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三次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今年又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优秀组织奖”。
——市关工委的老同志们编写了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心飞扬》歌谣集,编撰出版了《为了明天》《雏鹰展翅》《银发风采》《太行山的那片红叶》等书籍。这些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连接地气的书籍,不仅成为青少年喜爱的读物,而且也对关工委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成为励志奋进的生动教材。
——孟州市中临泉村关工委1991年创办了精神文明学校,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协助村两委为群众和孩子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村民称关工委是“第二村委会”,村干部称关工委是“好参谋、好助手”。修武县周庄镇关工委的老同志受命监督辖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调处邻里纠纷,化解各类矛盾,参与治安巡逻,开展好党员、好干部、好教师、好少年、好妯娌等“八好”评选活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群众称之为“白发消防队”。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学校的邱小二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中站区许衡中学的庞世敏荣获全国“五星雏鹰级奖章”;温县中学生武苗苗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沁阳市学生贺林娟被评为“河南省美德少年”;孟州市韩愈中学张鹏程初中时获全国天文奥林匹克赛第一名;解放区团结街小学程开颜荣获全国数学邀请赛铜奖和全国“故事大王”称号……在怀川大地上,“好苗子”群星荟萃,“好少年”名扬中原。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老同志们始终不离不弃,矢志不渝地弘扬传承着老党员、老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和焦裕禄同志一样,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只要生命不息,就会战斗不止,只要还流淌着滚烫的热血,他们就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用心血和汗水弹奏起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