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碧水流长情依依
那一条叫丹江的河
冬日阳光(油画)
小河淌水
兄弟的平凡世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碧水流长情依依

作者:□王新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艳阳高照的一个上午,为了能在老家的南水北调大堤上,近距离观看刚刚来自于千里之外的丹江水,我特意骑着自行车,沿丰收路向西2公里,来到了那座唯一凌驾于南水北调大河上的丰收路大桥,这也是我老家境内东边的第一座大桥。

  顺着河东岸向南溯水而上,走过宽200余米的暗桥,再走几百米,就来到了村子东面的第3座大桥上。

  在这儿负责看守大桥的老韩,是我过去教过的学生。他告诉我,这条大河在村子境内共有6座大桥,除焦晋高速公路大桥外,每一座大桥都有专人守护,为的是保证让首都人民与沿河两岸人民用上干净水、放心水。他又指着南边400米外的分水闸说,有了它,咱村浇地用水方便多了。这段时间,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在夸这条围绕大半个村子的大河,改善了气候,美化了环境。

  在他的指点下,我骑着车,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行走在新铺的大堤沥青路面上,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坦、美妙。沿着大堤,贴着村子,向南再转向西,逆水而行,一直跑到与另一个村子交界处的第6座大桥边,方才停下来。欣赏了一会儿大河两岸的绮丽风光,开始放慢速度原路返回。

  来到村子东南角,站在这南水北调大河堤岸转角处,放眼远望,大河在这里真的就是一个硕大标准的“7”字,又像一个威力无比的巨人,半张着双臂,把我们村牢牢抱在怀中。艳阳下,秋风里,广袤的大河两岸,乡亲们已经收割完庄稼,正忙着播种小麦。宽大的河床里,满河碧水正由西款款而来,在我脚下转一个弯儿,又向北悠然而去。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波澜不惊却气势如虹,什么叫无声无息却荡气回肠,什么叫平静无奇却势不可当!

  一阵清风吹来,看似平静的河面上荡起了美丽的涟漪。在这涟漪里,我分明看到了村子里过去那些数不清看不尽纵横交错的沟沟渠渠,看见了还是孩子的我们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嬉戏打闹、捕鱼捉蟹,看见了那不分春夏秋冬永远不知疲倦的自流泉,看见了当初因修建南水北调工程需要搬迁的父老乡亲们对老家故土那割舍不断的留恋之情,更看见了乡亲们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必将青史永垂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深深爱戴之情。

  在我的记忆里,村子的南面河渠纵横,清流遍野。这些河渠,除了极少数是自然形成的以外,大多都是村民们为排出田里的积水而开挖的。那时的田地里,终年湿漉漉的,稍有阴雨天,便水汪汪的一片,地里的庄稼很难茁壮生长。于是,村民们就开挖了这许许多多的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排水河。时间一长,这些河里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水草。

  我10岁以前,只要有空闲,就要跳到河里为猪割草,或是割了青草到村子东边新河农场的奶牛场去卖。年龄稍大一些,就开始为生产队割草。有时候在河坡上割草,割着割着忽然拱出一只老鳖来。这东西别看它平时在陆地爬行时笨拙,此时逃跑起来,却敏捷得惊人,连滚带爬的,还没等你作好捉它的准备,它早就跳进河里逃之夭夭了。那个时候,无论大河还是小沟,螃蟹实在是太多了,随便一镰刀下去,一把草中总会有几只螃蟹。有时候,甚至无意中会用镰刀勾出尺把长的一条鱼来。至于小河虾,更是随便一抓一把。鱼和虾,我们拿回家里自己吃。而螃蟹,据说,那些牛马驴骡吃了会去火,夏秋之季不容易得病,便由饲养员和青草一起过秤后记了工分。

  有的河段长满了蒲草,我们割了以后在河坡上晒干,再编织成草苫,或是铺到床上当作褥子用,或是冬天里挂在屋门上做门帘遮挡风寒。

  最有趣的是夏秋时节。遇到干旱天气,大人们就在河里筑起一道拦河大坝。大坝下游,要不了多久就见河底了,那些鱼虾蟹鳖,自然就暴露在我们的眼前,任由我们捡拾。也有比较狡猾一些的,想着法子与我们捉迷藏,有的爬在水草下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一动不动。还有的钻进河泥里,比如鳝鱼、泥鳅和老鳖,只露出一点点嘴巴在稀泥上面。不细心寻找,还真的能让它们给暂时蒙混过去呢。不过,因为河里没有了水,它们能躲得过初一却躲不过十五,最终还是要被我们抓住。

  大坝的上游,是几乎和地面相平的河水,不停地顺着垄沟流向玉米地里。有时候,那些鱼就会顺着垄沟游进玉米地。曾有一天夜里,生产队长安排和我家住一个院的民叔和东邻居秀清姑两个人,去村子东南紧邻新关河的楼圪垱地给玉米浇水。民叔一个人在地这头负责引水,秀清姑则到100多米外的地那头负责看垄沟水是否流到了地头。半夜时分,秀清姑突然听到一阵哗哗啦啦的水响声,朦朦胧胧的月光里,她看到刚浇了水的玉米沟里有一个黑黝黝东西在蹦跶,惊得她大声喊叫:民哥,快来呀,谁家的小猪跑进玉米地了!民叔赶忙提着马灯跑过来,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条四五斤重的大鱼。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讲,更感兴趣的则是在水里游玩。脱了母亲用粗布缝制的大裤衩,采一把水草,分别扎好两个裤腿儿。然后,双手撑开裤腰,猛地向平静的水面罩下,裤衩里瞬间充满了空气。再用水草扎好裤腰,一个别具一格的U形“游泳圈儿”就做好了。鼓鼓的裤衩两腿之间是一个凹的地方,我们的下巴正好可以稳稳地放进去,游起泳来非常方便。碧波荡漾的水坝上游,我们自由自在地漂浮着,形成了一道美丽无比的风景线。那个时候,我们村子里的农家孩子,大多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

  还有一种乐趣就是“摔水黄瓜”——我们这些孩子全身一丝不挂,在水边寻找一个比较高的地方,或是砖砌的桥沿,或是爬到树身倾斜到水面上方的大柳树上,双臂自然下垂,分别贴紧大腿的外侧,双腿绷直,活像一个大大的肉色“黄瓜”。然后,屏住气,平着身子背向水面狠狠地砸去,“嘭”的一声响,霎时溅起水花万朵。谁溅起的水花越高、响声越大,谁就是胜利者,大家都会为他欢呼叫好。

  村子的西南方向有一块几百亩大小、略高于其他地块的地方,是村子里的苹果园。果园里有一眼清澈见底的自流泉,一年四季,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任凭风霜雨雪,昼夜不息汩汩地流淌着甘美的清水,浇灌着果园。1978年,我刚刚考入郑州大学,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散文,之后在省内一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杂志上发表。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公开发表作品,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这本杂志的同一期,居然还刊登了我省某位知名文艺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对我这篇散文有不少溢美之词。这就使我的散文一时间成了同学们议论的话题了。即使3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同窗尽管多已担任县团级、地厅级和省部级的工作职务了,大家相见时,仍然有人还能记得那篇散文中的一些片段,还能背诵散文中的那首小诗。

  伴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修建郑(州)焦(作)晋(城)高速公路,在我们村子的西南角,由东南向西北斜穿而过,占去了不少的土地。村子南面的水位开始明显下降,不少小河干枯了,自流泉也从此不复存在。10多年前开始的南水北调工程,紧紧贴着我们村子的南边,由西向东,到了村子的东南角,又紧紧贴着村子的东边直接向北,正好把村子裹在拐角之内。

  村子里的一个小组,原来叫作“小府城”,这次不偏不倚正好处在那个“7”字的拐角位置。按照整个工程方案,这个村民小组必须搬迁。对于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来说,老家难舍,故土难离。我有两位好朋友就住在这里。他们谈起了小组里村民们对自己家乡难割难舍的感情,以及有关部门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最终,淳朴厚道的村民们毅然决然搬离了生活了上千年的老院,按照总体规划,修建了新的家园。听他们讲到动情之处,我深深为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明大义而感动不已,潸然泪下。

  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完美竣工。虽然这条出发于丹江口、终点于北京的大河,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已经正式承担起把滔滔丹江之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去的历史重任。

  站在这高高的堤岸之上,向村子的西北方向看去,我仿佛看见了那已经沉睡了3600多年的早商时期的“府城遗址”。历史就是如此,气度不凡地挥动着巨手,将厚重的远古遗址文化与现代的伟大建筑(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在我们村子里十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而所有这一切,注定了我的家乡府城已有的1700多年的辉煌历史,必将随着滚滚碧水北流去而继续书写下去。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