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军鹏
焦作最美的清晨在山阳辖区龙源湖畔。日出东方,水光潋滟,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清晨的序曲宁静温馨。
这是社区生活的真实勾勒,这是幸福模样的真实写照。以社区为圆心,以实干为半径,山阳区把和谐的期冀撒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执着的努力留下深入群众的足迹,不懈的追求谱写与时俱进的乐章,社区里一缕缕温馨、一阵阵欢声、一张张笑脸就是这种付出的最好图解。
社区是一片沃土,记录下山阳区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发展情怀
“夸父逐日”是龙源湖公园一座雕塑。正像生命不息、奔跑不止的夸父那样,山阳区在追逐事关民生福祉的社区建设上,倾注了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努力。作为社会转型的支点,社区的方圆天地里,写满了山阳人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愿景。
“社区建设说到底是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山阳区坚持以党建带社建,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有力抓手,作为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加快城市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区功能进一步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区区委书记孟令武如此阐释。
从制定“党建引领、各方参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健康文明”的和谐社区目标,到开展规范型、服务型、文明型、平安型、健康型“五型社区”创建活动,山阳区始终坚持“一个目标、一张蓝图、一抓到底”。
从区五大班子领导定期研究观摩社区建设,区直部门分包街道、分包社区,到建立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兼职委员制”,山阳区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联动配合、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格局。
从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络员制度,到晨会制度、工作进度日报告和台账销号制度,山阳区在社区建设上坚持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推进。
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社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建联络员”的四级组织体系,实现了社区党建全覆盖。以“科学发展谋服务,情系民生促和谐”为理念,山阳区正积极实施党组织“零距离工作法”、社区党员议事会、党代表工作室、楼院先锋岗等亮点工程,通过落实单位自查、街道互查、群众评查等督查落实机制,使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社区建设中更加突出。
围绕居民自治,山阳区各社区党组织积极利用“四会”,即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事务协调会、社区决策听证会、社区成效评价会,让群众参与其中,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上下求索、左右思齐,曾经,山阳人的身影留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的社区建设先进城区。如今,山阳区正通过吸纳和创新,把自己的社区建设实践展现在世人面前,把无声却有形的努力留在人民群众心间。这一切努力,换来的是社会和谐稳定,换来的是百姓幸福安康。
社区是一粒火种,点燃了山阳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干事激情
群众期盼更体贴的社区服务、更优质的公共教育、更精彩的文体活动、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期盼,融合成山阳区社区建设的鲜明底色,凝结为全区上下的奋斗目标,更汇聚到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具体行动中。
工作人员的热情笑脸是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一张亮丽名片。温馨整洁、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里,党员服务、社会保障、困难救助、就业服务、计生服务等6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方便社区群众办事。每个社区都建成了统一标准的社区居民大学、读书园、议事园、老少喜乐园和健身园。
在社区服务用房和设施建设上,山阳区出台了专门的奖补政策,对新建社区便民服务用房、改扩建用房和配套设施设备全部按比例给予补助。在奖补政策的支持下,该区已经对13个社区的服务用房进行了改造升级,累计新增社区服务用房8900平方米。此外,该区还建成130多个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其中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中型活动场所有42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活动场所有11个。
“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建栋楼房、挂块牌子,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玲说。有了良好的硬件作支撑,山阳区先后开展了规范服务进社区、文明服务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健康服务进社区、平安服务进社区等工作,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社区、公共服务不出社区、基本生活不出社区、文化活动不出社区、健康需求不出社区、安全需求不出社区。
全区分195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一名网格长、一名管理员、多名协管员为群众服务,还将“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医生、社区民警、治安巡逻队员、城市管理人员、部门分包工作人员等力量,以组团服务的形式融入社区。同时,将全区新招录的30名高学历人才全部分配到基层社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还选派42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社区一线轮岗锻炼。每年10余次培训,每季度一次的案例交流会,以及无假日社区服务、社区年度实事承诺办理等制度,都给予了社区和网格工作人员强大的实务支撑,推动他们逐步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变。
依托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山阳区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基础信息和地图信息库,能够通过网格工作人员的手持设备与平台联通互动,实现社会保障、救灾救济、平安服务、计生服务、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多个项目的快速处理。微信、微博、QQ群等信息化手段被社区广泛运用,向社会公开社区政务、事务、财务,发布社区服务信息,居民可以随时了解身边事,实现了社区服务和居民需求的便捷沟通、有效直达。
社区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山阳百姓其乐融融、幸福安康的生活
文化巷社区的党员志愿者谢谨如,今年已经80岁,是河南省最早参与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志愿者之一。她建起了我市第一个市级图书馆社区借阅服务点,办起了我市第一个社区家长学校,2012年3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与谢谨如一样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众在山阳区还有很多,幸福山阳志愿者联盟等,一个个群众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团队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开展民情信息、治安巡逻、就业指导、爱心救助和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他们也成为道德讲堂“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主角。你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社区一家亲、邻里一家人”的观念在这片沃土上深深植根,并绽放美丽的和谐之花。
健康自测、食品安全、图书阅读、居家生活、文体活动……这些与居民休戚相关的公共服务都成为山阳区的社区品牌,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山阳区的组织、宣传、民政、文体、卫生、环保、安监、食药等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相互联动,一双双手在山阳大地弹奏和谐交响曲。区委组织部的红色网络教育家园、区委宣传部的社区居民大学、区卫生局的健康自测小屋、区食药局的食品安全自助检测、区文体局的社区图书漂流、区环保局的绿色交换空间、区安监局的居家安全体验中心、区关工委的为老为少服务等,不仅有部门专业力量主导,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支撑,也有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协助,更有居民志愿者的广泛参与,社区服务的基础力量日益壮大,服务途径越来越广,已经形成了社区建设的“山阳坐标”。
山阳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健康自测小屋,全面推广居民自助式健康管理模式,陆续投资近40万元,建成丰收、亿祥、新东苑等多个社区居民健康自测小屋,配备多种仪器,现场有医务人员指导,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做到早干预、早治疗。投资8万余元建成的社区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定期开展免费的食品检测,为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独具匠心的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社区大服务体系,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出台大型服务企业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物流配送等优惠政策,提供便利缴费、家政服务、代办代理、商品配送等服务项目,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24个大类、300余个团队、1万余人的文体活动队伍,每天活跃在各社区文化广场。群众自发组建了舞蹈队、书画苑、秧歌队、腰鼓队、交际舞队、老年门球队等,社区组织开展了读书比赛、游园联欢会、街头篮球挑战赛、家庭演唱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传递着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出温馨的人际情感,成为山阳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富康社区和新东苑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丰收社区的邱阿姨爱心手工坊、龙源湖社区的名人名家志愿服务团、文化巷社区的谢谨如爱心服务团、工业东路社区的快速服务体系、亿祥社区的400百事通服务、群英新村社区的张立瑞志愿服务队、康乐社区的党群互助工作室等,各个社区的特色服务已经成为社区服务居民的“快捷图标”。
近年来,山阳区先后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河南省文明城区、省文化先进区、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示范区等称号,并连续8年获得市政府目标管理一等奖。
每一个闪光的牌匾后面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群,每一个幸福的人群后面都有一段幸福的故事。这些幸福长时间相互交融,近距离彼此辐射,从而在山阳区汇聚成一个幸福的海洋。
时间把无限美好留给了过去,也把无限希望带给了未来。前方的路没有尽头,幸福的故事注定还要继续上演。山阳区将砥砺再出发,扬帆再起航,为的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郑重承诺,为的是群众更加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生活。